首页 > 数码 > 骑楼•雨脚架•五脚基|卓越兄

骑楼•雨脚架•五脚基|卓越兄


在台北,我约朋友,不喜欢在厅堂,更愿意在这样的地方,骑楼下。博爱路这带地方,人不多,坐在骑楼下喝杯咖啡或者吃个什么的,不会被乱哄哄的路人乱了心情。


这位陈先生是台北人,2013年夏天首次来台北时认识的,当时他开着出租车。我感觉谈得来,后来加了微信。他开过饭店,也被派到过深圳,与诸多大陆人有交往。


台北虽不见垃圾桶,但因为自律与法律的作用,地上很难见垃圾。再一个,骑楼下的路,基本无障碍,很平整。基本没有阶或者坎。一个残障人士开着代步轮椅,基本畅通无阻。我找了视频资料,七年前郝荣斌在当台北市长的时候,进行了一次“骑楼整平”工程,消除骑楼下的各种障碍,让市民(尤其是残障人士)走得舒心又安心。


人们喜欢说一句:冬季到台北来看雨。看雨,怎么看,就是坐在骑楼上。看人,看他们悠然自得的样子;看车,看摩托飞流弛行的闯劲;看雨,看雨花淅沥沥的淡静;看咖啡,看那股飘逸升腾的热气……台北骑楼,让你静得下来,沉得了气。你可以叫一杯人民币也就十块钱的咖啡,在骑楼坐上大半天,只要你的时间花不完,店家不赶你,行人不扰你。


泉州中山路骑楼


厦门中山路骑楼


骑楼,也是闽南的特色。泉州中山路骑楼下那条遮风挡雨的走廊,吃面线糊、牛肉羹,拍毕业照,做礼拜,买过年的新衣服……留着童年的诸多记忆。后来去鹭岛工作,厦门中山路的骑楼下也留下我的不少足迹。如今看着这些亮堂的骑楼图,嗅觉会自动飘起花生汤、沙爹面、土笋冻和鸡卷的滋味。



【视频】广西的梧州颇具规模


台北延平路日式骑楼


台北重庆南路骑楼廊道


交通的便利以及骑楼的神功,让我的每次始于深圳莲塘街道、终于台北博爱特区的台北行,都免于带伞之忧。台北的地上地下走廊,基本上就是一把大伞。


小的时候,我们基本不说“骑楼”这两个字。对于这种能挡风遮雨的走廊,我们叫它为:


雨脚架、五脚架。



但后来,我去了新加坡,才知道:儿时如雷贯耳的“雨脚架”,其实是


五脚基


的误读。


早年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店屋大多数只有两三层,底层用来开店,上层作为住宅。店屋底层沿街的一年,都有一条长长的供人穿行的走廊,人们称这条走廊“五脚基”。


“五脚基”这个名称听起来很奇怪,融合了不同语言而形成的。据说在十九世纪颁布的一项条例规定,沿街的店屋要成排地建在一起,店屋前要留至少五英尺宽的走道。后来,“五英尺走道”的英文Five-foot way在马来文中念作“Kaki Lima”,“Kaki”是“呎”的意思,而闽南籍华念成了“Goh-ka-ki”(“五脚基”),意为“五尺宽”。新马一带气候炎热,阴晴不定。晴天时艳阳高照,酷热难耐;雨天时大雨倾盆,寸步难行。有了五脚基,行人就不必为日晒雨淋而烦恼。其次,人们不必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减少了意外的发生。


“Five-foot way”缘起大英的殖民史。18世纪下半叶,英国人来到印度南部的贝尼亚库普尔(Beniapukur),英人不适于当地的炎热,于是在住宅前加了一个外廊以遮强光。很快,当地人效仿,叫它“Veranda”(游廊)。随着英国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这种实用的建筑创新经由南亚、东南亚传入了中国。



但是,我觉得广州、厦门乃至泉州的老骑楼的古早味,均已经被浓郁的商味所冲淡。而我也在高雄和彰化的骑楼下呆过,感觉高雄的,梗塞;彰化的,朴素但不延续。


而台北街头的咖啡浓香以及有序的管理,让廊道的文化气息更浓郁,算是华人区的“五脚基”文化最具味道的。


博爱特区上的“五脚架”,舒畅、连贯、干净、淡静。这是我来了台北后,老不愿“出轨”去那些被走热名胜的理由。在这里,花上十块钱,可以发呆大半天,想出一箩筐的鬼点子,何乐而不为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