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 > 读懂学生“卖萌求分”背后的心理诉求

读懂学生“卖萌求分”背后的心理诉求

你不一定要点蓝字关注我的

周卫军

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文章第28次入选

在过去几天刚结束的期末考试中,一张用表情包答题,并写下“老师,我不会做啊,我已经尽力了,给我一分回家过年吧”的卷子,在朋友圈中开始流传。还有的卷子出现雷人答案,比如“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甚至有用日语写英文作文的。(1月16日广州日报)

面对学生离题万里、明显不符考试要求甚至有违考试纪律的另类答卷,尽管阅卷老师“痛拒给分”,但从媒体反映的情况来看,网上充斥的竟然多是“有趣”“说明学生心态放松”“惊叹学生想象力和写段子能力”之类的评价,笔者不禁默然。

为什么学生在考试中有“卖萌求分”的行为?我们首先应当分析背后的心理原因。

一是逆反心理。少数学生或是针对考试的形式、题目的难度,或是针对家长、教师的教育方式、成绩要求,或对自己学业不自信等,故意与老师、家长作对,故意做出一些出格的考试行为。这类出格行为虽然大部分只是善意的“卖萌”,但也常有恶意的嘲讽、侮辱,因此,教师、家长务必仔细区分辨别,耐心教育引导孩子,让他们逐渐克服病态心理。

二是求关注心理。有的学生因为平时表现、学习成绩等都不够突出,再加上受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影响,从而突发奇想,想通过考试时的另类“卖萌”求得老师的关注,满足自己的“出位”心理。对这类学生,老师、家长则应当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提升对他们的关注度,常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并多加鼓励、赞赏,以逐渐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

三是侥幸心理。对于这种心理的形成,老师和家长或许要负相当大的责任。许多老师和家长在临考前,常常会传授这类“秘诀”:“不管做不做得起,一定不能留空白”“就算是凑字数也要把作文格子写完”“或许阅卷老师眼睛一花,就算你对了”“写了不一定正确,但不写肯定不会得分”……孩子们一旦投机取巧取得成功,他们就会在考试时寄希望于阅卷老师的“墨水分”“同情分”。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形成“侥幸心理”,而这种心理甚至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对此,老师、家长们千万不可等闲视之,要从自身做起,切实引导孩子们认认真真地对待考试、学习。

对于学生的“卖萌求分”行为,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专家、“围观者”,都不可一味叫好。正确的做法是老师和家长们仔细琢磨,读懂孩子们“卖萌”背后的心理诉求,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求得“对症下药”的方法,从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点击阅读原文,一起玩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