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 > 【堂上作文】我们司空见惯的一幕,她道出了不一样的见解

【堂上作文】我们司空见惯的一幕,她道出了不一样的见解

◆ ◆ ◆ ◆

2

1

7

◆ ◆ ◆ ◆

【达人说】

议论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通常由论点 、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考场上的议论文写作,通常会给出一段可以多角度解读的材料,让考生依材料选角度、立意写作。材料来源广泛,有时看似很熟悉,但却让考生更难下笔。

下面这道文题,便让不少考生觉得“熟悉又陌生”,面对这样的题目,如何见招拆招?一起来看看下文习作,小作者出其不意,写下的考场佳作。

文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久前,一对夫妇特意前往邻省看望在高校读书的女儿。没想到女儿非但没有惊喜,反而满肚子怨气,责怪父母不经她同意就突然来访,对她“极不尊重”;还说已和同学约好外出游玩,然后就匆忙而去……

习作

选择打开沟通的窗

郑嘉盈 广州市真光中学高三(16)班


对于特意前来探望的父母,女儿满腔怨气之余,因还与同学有约匆匆离开。于父母,女儿的行为无疑是用尖刀在他们的心上划下一道难以磨灭的血痕;于女儿,父母突兀的来访也给她的生活添了一丝困扰与烦躁。同情之余,究其原因,不外于女儿的责任心淡薄、父母自身行为有失偏颇以及两代人之间存在的难以跨越的“鸿沟”。


首先,责任是代表处理事务的成熟,而不是对自远方而来的父母的不理不顾。身为父母的子女,我们理应承担起“怡之,孝之”的责任:所谓“怡”,即满足父母合乎情由的心愿,让他们因自己感到快乐;所谓“孝”,是孝敬年迈的父母,回报其哺育之情,让他们感到安慰。而事件中的女儿,无疑没有尽到“怡之,孝之”的责任,反而对远道而来的父母采取“怨之,弃之”的态度。“百善孝为先”,像残疾儿方维孝敬缠绵床榻的父母的新闻不在少数,这些令人感动的儿女的孝敬之情,与事件中的女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女儿不对特意前来探望的父母抱有感激之情,反而是冷言冷语,弃之不顾。她的行为,明显没有尽到“怡”与“孝”的责任,理应给予谴责。


其次,父母的“不请自来”行为也存在有失偏颇之处。龙应台的《目送》中有言:“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在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父母突兀的来访,会打乱在外省读书的女儿的生活节奏。对于女儿“渐行渐远”的事实,作为父母,应该持有“目送”态度:放手、理解并尊重女儿所追求的独立生活。若要探望,大可使用便捷的聊天软件提前告知来取代会给女儿带来排斥心理的突然来访:既可以满足自己探望女儿的愿望,也让女儿能够明显感觉到父母给予她生活的尊重。因此,作为事件中的父母,也应对自己出于好意的突兀探望行为进行反思。


同时,从事件双方的行为也可见:两代人难以跨越的鸿沟。两代人之间都相互存在着不理解的“盲区”,磨蚀着两代人的亲情,使得女儿对父母感到厌恶,使得父母对女儿感到无奈与失望。使两代人无法逾越鸿沟的原因,都是因为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与理解。温·卡维林曾言:“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误解父母来由的女儿与无法理解女儿行为的父母啊,为何不抽空来一次促膝长谈?与其从彼此的行为去窥视、猜疑彼此的心理,不如痛痛快快大谈一场、展示彼此久不打开的心灵?选择突然拜访的父母啊,为什么不学习那位由于儿子在医院工作繁忙无法抽空回应自己的来访,选择挂号与儿子相见的父亲?这又何尝不是体现另一种对儿女的理解?何尝不是体现另一种表达爱的方式?作为父母,要多一些包容;作为女儿,要多一些理解与尊重,打开彼此心扉,就不会导致两方俱伤的结果!


沟通是连接两代人心灵的桥梁,让两代人之间沟通的窗都打开吧。让透过窗户的阳光一驱黑暗,照亮两代人彼此开放的心灵!


教师点评

这是一次统考作文,材料看上去很熟悉,学生却普遍反映觉得难写,不知从何下笔,但本文却从“熟悉的地方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父母不远千里突然来访却遭女儿责怪”的材料里暗藏着传统“孝”观念与现代追求独立、自由生活的意识的冲突,本文能敏锐地抓住这一点,分别从女儿和父母两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论述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第二段从“孝”的具体内涵来确立理论依据,然后紧扣材料分析女儿行为与之形成的对比,避免了空泛的议论;第三段借鉴龙应台“不必追”的观点,指出父母应放手、理解并尊重女儿的生活;第四段提出双方要消除误解必须相互沟通,相互包容、理解。

全文思路清晰,能全面、客观地看待两代人的沟通问题,是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

 (广州市真光中学语文教师 林蕴瑜)


非师点评

这个作文题出得好,角度新颖,话题也比较人性化,具体、坦率地触及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确实存在的相处方式问题,可能在无数家庭都能找到类似的经历。

这位高三学生的作文采取了迂回的方式,像绝大多数孩子那样,先泛泛而论地承认错误,说孩子可以并且应该更孝顺父母,哄他们开心;之后开始委婉地说明孩子在长大,父母应放手;然后又推进一步,指出双方沟通不畅的严重性,建议加强交流和沟通。可以说,从作文看得出,这位学生的思维已经比较成熟,应该属于能够做到先承受一定的委屈、再把事情完满处理的类型。这不失为一种解决之道。

事实上,这个案例还有更深入探讨的空间。以往,说到教育,父母永远是主动和施动的一方,忽视了教育是双方互动的,自己也存在被教、被育的可能性;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也需要提高和完善自己。孩子的成长,是从自然人逐渐向社会人过渡的过程,孩子自身也日渐形成着自己的社会关系,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一步步构建为自己的社会形象。

这里的女儿相当于在“同学原定的计划”和“父母任性的造访”之间选择了前者,从理性和契约的角度来看,是没有太大错误的。问题是亲人之间,尤其是中国式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感情的因素远远大于理性的抉择,父母“别出心裁的惊喜”没有得到孩子的领情和接受,甚至遭受冷遇,自然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甚至产生认为孩子自私、任性、不懂事、不负责一类的抱怨。

其实此事若反过来,孩子在父母有安排和工作时突然出现,二者又很难兼顾的话,父母也会很头疼的。但父母是成年人,心理较为成熟,更具有社会资源优势,也许能想出两全其美的策略来应对,至少不会对孩子弃之不理。而对于刚刚准备走上社会的孩子来说,一直以来父母的“万能”形象,使他们觉得即使暂时不理也无大碍,并没有意识到父母在任性的瞬间也像孩子一样敏感、脆弱,容易受到伤害。

综上所述,此事沟通的错位也给双方带来了启示,值得欣喜的是孩子真的长大了,能够在私事和承诺之间选择社会契约,但需要提高的是如何更成熟地处理突发事件,尤其是情与理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比如不要意气用事,采取较温和的方式对父母说明情况,相信父母会尊重和理解孩子的选择,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安排。

谭畅(诗人、编剧)

 






"羊城晚报•堂上作文”栏目系本报与广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为高中阶段的优秀材料作文提供发表平台,及来自文学文化界“大咖”们的点评。欢迎广大语文教师和家长们不吝荐稿,或交流作文指导心得,邮箱ycwbqc@sina.co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