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 > 人物访谈 | “互联网+”时代新使命: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访中山市坦洲实验中学高艳玲

人物访谈 | “互联网+”时代新使命: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访中山市坦洲实验中学高艳玲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在“互联网+”教育形势下,推进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创新,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互联网+”时代对教师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迅速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不要把新技术当成洪水猛兽,而是要敞开胸怀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必须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的能力,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避免落伍乃至被淘汰;必须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具备“数据精神”和“信息化胜任力”。

——高艳玲

个人简介

       高艳玲,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中山市坦洲实验中学副校长、数学高级教师、南粤优秀教师、感动中山的十佳人民教师,中山市劳动模范。2013 年被国家教育部遴选赴澳门进行为期一年的非高等教育指导。主持“十二五”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翻转课堂”在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发表论文多篇。从教21 年,致力于初中数学教与学研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探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访谈者:尊敬的高校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本次专访。《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作为我省“十三五”教育信息化重点工程之一,您认为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高艳玲: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科学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它的全面渗透正深刻影响着教育的理念、模式和走向,教育必须要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它对教师的学习能力有很高的期待和要求,给教师专业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才不至于泯然于众生。在信息时代,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破解教育信息化发展瓶颈问题、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工作,是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教师终身学习、有效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关键路径。

 访谈者:据了解,您持有这样的观点:在教风建设上抓深化,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让教师教学更精、能力更强、效度更高。请您谈谈学校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立足点。

高艳玲:,教师是民族振兴、国家繁荣、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石,办好基础教育的根本和关键在于教师。我校立足为每一位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学校摒弃“齐步走”的培训模式,根据教师的学历、资历和能力及他们自身的特长,打造适合教师个性特点的螺旋式上升的专业发展通道。

访谈者:您校在深化教风建设上,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哪些管理上的保障?

高艳玲:我校主要立足于常规,采取“三抓”、“三步走”的策略与措施。“三抓”即一抓制度建设,二抓教师素养,三抓管理与评估。“三步走”指第一步,抓学生的学习常规,规范教师的教学常规;第二步,抓制度建设和跟进,推动教学常规的落实;第三步,抓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常规执行效度。

       第一步,抓学生的学习常规,规范教师的教学常规。建校之初,我们没有按一般推进工作的常规,先立规再执行,而是选择将抓学生学习常规作为突破口。通过抓学生的常规,间接启动了教师教学常规的规范。抓学生完成作业,也抓教师作业的批改。同时也避免学校管理层与教师的直接冲突,稳定教师队伍,给教师转变观念的时间。

       第二步,抓制度建设和跟进,推动教学常规的落实。抓常规制度建设,让教学常规“常”起来,有规可依,也就是“立好规矩”。好的常规就是好的制度和文化,学校建立起好的常规就是建立起好的学校文化。

       第三步,抓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常规执行效度。教学常规工作的核心是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决定了常规执行的效度。基于此,我们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是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引领教学常规;二是培养青年教师队伍,夯实常规执行的基础。我们主要从加强常规能力培训、制订个人发展计划、启动“青蓝”工程等三个方面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三是开展教学科研,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四是加强微技能培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访谈者:如何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让教师教学更精?

高艳玲:教师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要以创新精神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进一步融合,教师必须对教育新媒体进行再认识,要明白融合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教师信息化水平则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影响因素。课堂中师生、生生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等仍然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因素。教师只有智慧地驾驭技术,才能让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因此,学校、教师要准确把握时代趋势,我们从资源整合、教学模式创新、网络学习空间融合三方面让信息化教学成为教学活动新常态。

       首先,加强资源的整合。校校通、班班通、教育办公系统的推广等,大幅度改善了学校网络教学环境,但信息技术迭代快,更新成本大,学校负担重,成为教学信息化发展的掣肘。这需要学校有效利用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并重视自身教学资源平台的搭建和资源整合。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教师是关键力量。应该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学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的课例和教学法的培训,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

       再次,融合网络学习空间。依托空间集成网络教学、资源推送、学籍管理、学习生涯记录等功能。融合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研模式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应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预习、作业、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学习活动,增强师生、生生在教学中的“人机互动”与“人人互动”,逐步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精准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不同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并给出针对性的指导。

访谈者:请您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说明。

高艳玲:比如,我校信息组采用100M 宽带专线将整个校园网络接入互联网,共享网络资源,使整个校园网络的资源利用和开发井然有序。我们根据学校教学实际、教学需求,筛选适用内容,并通过优化、整理,将其导入自建资源平台。同时,收集整理本校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教案、课件等资源,制作出适用于自身教学的教学资源。

       再如,我们以“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为主题,重视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和教研活动。从2015 年至今,学校成功立项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的重点课题3 次,教师将平时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转化为课题,使得研究更加深入。在针对电子白板的专题培训中,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PPT、电子白板,开展交互式教学,白板操作工具中独有的标注、拖放、聚光灯、拉幕、书写等功能都得到了有效的使用。教师还就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深入挖掘白板功能与教学的契合点,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并集中分享。这样的培训让教师深切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魅力,认识到熟练掌握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的重要性。

访谈者: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让教师能力更强,开展了哪些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

高艳玲: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网络全员培训,培训课程作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分记入个人成长档案,督促广大教职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为了充分利用校园网,进一步提高网络办公系统的使用效率,学校逐步实行无纸化办公,所有的通知、文件都利用校园网向教师传达。

       学校鼓励教师加强对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青年教师参与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尝试与研究,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以评优课为抓手,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开展。

访谈者:通过这样的培训教师获得了哪些成长?

高艳玲: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我们的教师在观念上得到了更新,参加培训的教师普遍反映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拓宽了思路,对新课程的认识与实践都有了质的飞跃,对自身的素质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的教师能力提高了,通过培训教师信息技术有效运用方面有了较大进步,现在大部分教师可以得心应手地制作课件。教师的视野也开阔了,培训让广大教师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同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许多教师都表示培训学习不但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到学有所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

访谈者:对于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高艳玲:未来的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架构,不断提升自己运用新的技术组织教学的能力。我个人认为需要做到“四要”:要把教育当成一份事业去执着追求。对教师职业无限热爱,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对教育事业都执着地去追求;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既要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独到之处,敢于创新、大胆探索,教育理论系统化、规范化,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要逐步摆脱过去“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堂课”的教学方式,要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教育媒介,多角度、全方位刺激和影响学生的认知,大幅提高课堂效率;要做到一专多能。除了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自己从事的学科当中出类拔萃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构建多元、立体的知识体系。


版权声明

本文由《教育信息技术》杂志授权发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想要了解教育技术最新资讯?

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