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 > 当技术改变学校,正确的行动是什么

当技术改变学校,正确的行动是什么


当技术改变学校,正确的行动是什么?


文/王慧 (蒲公英教育智库研究员)


“轻量、有趣、社交化、个性化”,是互联网时代人们给学习贴上的新标签,这大大超出我们对学校的传统理解,而是感觉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美做舟”的时代,仿佛已经到来。


2013 年,, 年8 月起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月报制度,每月向上级部门报送、向全社会发布教育信息化工作重要进展情况。2015 年3 月,,督促上报行为,同时宣布政策:“待系统运转成熟后,月报统计数据将以系统中的数据为准,各地无需再另行报送统计数据报表”。政策力度前所未有。可以预见,大数据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还必将展开一场触及教育系统方方面面的数据化革命。


但是,我们准备好了么?


学生人手一部手机,成了课堂“低头族”时,做老师的我们,是没收他们的手机,还是因势利导,让他们在APP 上背单词?


他们课后沉迷网络游戏,夜不归宿甚至放弃学业时,您是否想过用学校网上虚拟的游戏化社区改变他们对学习的“傲慢与偏见”?


教育信息化越来越融入学习生活,我们有没有思考过,面向未来的学习内容是什么?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除了知识以外,孩子们还需培养什么样的能力?这一系列问题摆在校门内外的时候,相信您也知道,必须改变的时刻到来了。


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是指数字校园的建设工作,主要是完善校园内的电脑 教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报告厅、校园广播系统、校园闭路电视等,多为硬件上的改变。


但硬件的更新始终是延迟于时代发展的,当硬件更新之后,在老师的教学行为中,还剩下什么?这是我们执行这个课题的初衷。


《校园数智化》期待从系统角度展示教育信息化的常态应用,为您开阔眼界、打开思路。


封面报道《嘉定实小的数字故事》,让我们看到一所普通学校营造信息化学校氛 围的艰辛之路,他们对于技术的常态化运用,改变了我们以往认为“学校信息化就是增强硬件”的固有观念,在嘉定实小,我们看到,是技术帮我们发现了每一位老师和孩子。


在《案例一:教学的“技术态”》中,您可以看到各种学习工具(如iPad、电子白板、抢答器等)和平台(如虚拟课堂、专题作文网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灵活穿插,当然也少不了并非学习软件,老师却把它运用到学习中的例子(如QQ、微信等)。


《案例二:流程再造新课堂》里,您可以看到课堂中流程再造的案例,翻转课堂、微课程、慕课不仅出现在语文、数学课上,连音乐、劳技、班队课中也有了它们的影子。如何实施?怎样评价?


基于混合式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广泛运用,本期特别摘取了混合式学习的相关学校案例作为小专题。这些海外学校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学校,但现在他们已经在混合学习的道路上开辟了自己的一条小径。


学校的信息化从不止步于教学中,在《案例三:校外学习场》中,博物馆同样带着信息化的味道。在校园管理方面,也处处可见信息化的影子,《案例四:校园管理云智慧》里,电子校徽、智能校车、云桌面、学校定制APP 等等,包含了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从成绩到心理,从档案到情绪,信息化甚至还延伸到了家长群体,让家长、老师共同来为学生的成长出力。


沿海地区,这样的案例学校就更多。上海是信息化走在前列的地区,在上海市闵行区,整个区域都存在着一种信息化的氛围,教学方式、学习习惯、学习环境都在潜移默化地变革,如果您愿意为区域化的改变献计献策,这里也许有您想看的。


另外,学校信息化程度少不了评估方式,如何评价学校在信息化方面的课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何?在《评估》部分,您可以做一个粗略的自评。


最后,学校是否真应该改变课堂形式?我们的教育是否过度信息化了?大数据带给学生的究竟是什么?在《争议》部分,我们一起来了解。

如果您正困惑于如何用技术改变学校,希望这一期专辑,能让您看到正确的行动是什么。


互联网的本质是“心联网”
文/李斌(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新校长》杂志主编)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说:我们都是人类,是本质上超越国籍、种族、肤色甚至信仰的群体。所以人的一生,仿佛脆弱的蛋不停奔向坚硬的墙,总是期待冲破它,获得蛋与蛋的自由。


破墙,超越自己的局限,看看外面的世界,寻找更大的自由,牵手更多的伙伴——自古而今,正是人类天性中被各种“墙的力量”圈禁的渴望。所以每一天打开互联网,你都能看到,这里和那里的学生正痴迷其中,身边或远方的朋友都欲罢不能,我们于是明白,又一堵墙被冲破的时代来临了。

这次被冲破的,是心墙。互联网技术开启了人类心与心沟通的极大便利,人们于是急切地、热烈地、以难以自控的速度奔向彼此的依存和联结——于是我们知道,互联网的本质其实就是“心联网”;借助这场运动,人类渴望穿越更多壁垒,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甚至释放又一轮“人的进化与超越”……

那么,该如何理解这场“心联网”运动的教育价值?

在我看来,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一方面培养人成为独具个性的自己,同时也培养人能与社会建立美好的关系。这两个目标,事实上在一切学校都相互冲突,难以齐头并进。所以有史以来的课堂,从未真正找到二者的平衡。而今天,“心联网的世界+互联网的思维”,让我看到教育抵达史无前例高度的机会和可能。

一场史无前例的教育进步,不仅因为人们可以运用互联网手段,在学习中增加更多互动的空间,有趣的过程,有效的理解和记忆,以及搭建社交化、个性化、情景化的成长平台;而且在我看来,教育进步将更多取决于学校如何在这波“数字化”浪潮中,整体提升教育智慧,从观念、结构与机制层面转向真正的“数智化”时代。这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人类历史总是伴随着对工具的使用与批判循环演进。批判源于害怕人的异化,害怕被工具驾驭。然而在学校,我们理应超越这样的争论——当人面对自行车,他努力的方向是让自行车灵活到仿佛不存在,让身体因工具获得自由;因此教育对工具的运用,追求的是让互联网熟悉到仿佛不存在,让心灵因技术实现解放。所以学校的立场,不是该不该向网络与工具开放,而是我们该以什么节奏、多快的速度掌握并充分驾驭它。

其二,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人与人天生缺少更多的了解与信任,无法实现更便捷有效的协作。而“校园数智化”的最大可能,就是我们借此建立了一种全新而广泛的学校文化与学习秩序,即“个性化的相互依存,协作中的彼此独立”。在这种史无前例的关系中,教育有望实现对人性资源的深度开拓,从而真正抵达理想学校、理想社会的黄金海岸。

本期专辑,期待帮助您合理、有效地推进这一进程。


文章摘自《新校长》2015年第6期,转载请著名作者和出处。


《新校长》201506快速阅览--


当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当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当一颗种子随风撒落,当一场春雨润物催耕,我们期待了解,你是哪一朵云,我是哪一棵树,他(她)是怎样的种子在哪里生根。谢谢你的关注,期待你的点评与建议,更盼望,我们成为教育的世界里,遥远的朋友和最近的知己。


获取更多好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蒲公英教育智库官方网站。


关注新校长传媒:长按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点击“关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