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资讯 > 学衡·后记专题 | 张强:亲在学术 近在性情

学衡·后记专题 | 张强:亲在学术 近在性情

-----载花船-----


题记:

悄悄,是离别的笙箫。

就在学位服的衣袂随镁光灯的闪耀而飘拂的初夏

一本本硕士、博士论文也热气腾腾地上场了

我们将推出学位论文后记专题

在学术中见真性情

于思想外得感恩心

让大家畅所欲言、唱响离歌

 

今日推送的后记,来自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张强

.7)


期待踊跃投稿



毕业的笙箫之学位论文后记专题




乙未年的上元节前,搭乘公车经过西安北大街,看到通济坊的门牌,念及本文研究的西安临时大学曾在此处经停,于是有百感交集。时空交错之中的相遇,当是历史过往的重构,亦存现实观照的情怀。当我厕身其间,以史料之搜集、主题之确立、文本之呈现,,个中冷暖悲喜,见之于文、存乎于心。

返顾学术之路,于我而言恰如“未带地图的旅程”。二〇〇二年的夏天,当我走进陕西师大的古朴校园,站在肃穆的图书馆前,未可预料能够在教育学的道路上行进多远。青涩之年,昧于学术,问学访友的日子也是转眼即逝。当离歌响起,因为喜欢呆在图书馆的缘故,我只身南下,进入华南师大开始读研历程。三年时光,业师董标勤学精研,予我学术的启蒙、人格之感召,并以“问题意识、专业视角、文法修辞”相示,希望吾辈可以在学术上有所心得。惜以自己散漫驽钝,有负先生瞩望,结业之日唯有“文法修辞略得改进”,其余则无从说起。待到回归校园,已然两年之后。其间停汶川、行成都,日常从事皆无关学术,唯持旁观之心、略尽绵薄之力,进而体察世情种种、以免言虚蹈空。西子湖畔的浙江大学,为我新的归处与起点。学术共识下的机缘巧合,让我师事周谷平教授。老师秉性谦和温良,勤于史、长于论,时以陈学恂老先生的为人治学相告,寄望我们能以“历史梳理、经典阅读、现实关怀”为路径,开辟自己的学术天地。四年从学相随,师友皆言周师与我“亲”“近”。我以为然,自忖“亲在学术;近在性情”。顺带提及学术行旅中的意外风景,是在台湾大学历史系的交流时光。半路出家如我,不意与历史结缘,更未设想跨越海峡寻觅民国之际的教育往事,从而在故纸旧章中连缀战时大学变迁的点滴。站在一段旅程的终点,那不期的欣喜与曲折,志在学术、归于生活,无不一一浮现,久难释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辗转于途,幸有师长关爱提携、指点示教,方有自己点滴的进步。即以本文而论,选题初定之时,承蒙西北大学姚远教授、姚聪丽教授关照,。会议前后,并与西北大学李永森教授、天津大学王杰教授、厦门大学张亚群教授、华东师大黄书光教授、首都师大白欣老师、陕西理工学院陈海儒老师交流,获益良多。论文开题前后,田正平教授、肖朗教授、商丽浩教授、赵卫平老师、叶志坚老师皆以其深厚的学养与犀利的洞见为论文撰写提出中肯意见,使其免于“校史”书写的窠臼,而有问题意识和专业视角的凸显。北京师大张斌贤教授、浙江大学陈新教授、浙江大学刘正伟教授、陕西师大栗洪武教授,拨冗指导,亦属难得。赴台期间,怀着敬仰之心,我分别向张朋园先生、张广达先生、陈永发先生请益,虽然未及深谈,唯念其关爱晚辈之热忱,殊难忘怀。其他诸位师长,不能列举,但每一次的倾谈、每一份的关爱,后生谨当铭记。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浙大教育学院的同学朋辈,不乏明智之士,亦多青年才俊。彼此之间的谈笑言欢、切磋琢磨,皆为求学之幸、读书之乐。同班诸位,鲜峰博雅、国瑞笃实、黄林稳健、张寅勤勉、罗勇沉静,皆有可观;另有君艳之聪敏、媛媛之专心、胡伟之思密、云多之坦诚、晨飞之活泼,亦多可取。西安、广州和成都等地的友伴,虽关山相隔,亦予我生活的关心和学术的鼓励。个中情谊不得细数,惟有感念于心,为着此际的相逢,期待将来的重聚。

离家既久,“三十未立”,一路的依持和动力,系于我的父母兄弟。当我忧心论文进展,母亲总会劝慰我:“不怕慢,只怕站”;当我延期补助取消,父亲继续予我经济的支持和学业的督促。亲人的关爱,细润无声,却总以持久的暖意慰藉了自己的十年寒窗。论文完结之际,愧疚多于欣喜,因为我的任性,给他(她)们增添了许多的负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即便千言诉尽,亦难彰明其情,自己只有努力前行,方才不负其心其意。

求学的日子,走过了许多的路、见过了很多的人、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暂行广州的时候,忽然收到提前答辩的通知,于是在此匆匆完成致谢。结尾之际,念及自己的行路与撰文,恰好关联起求学的三座城市。西安的厚重、广州的务实、杭州的雅致,都是一路的风景,皆留成长的痕迹。

是为记。


二〇一五年三月四日初稿成于西安未央区大明宫西

二〇一五年四月二十日定稿于杭州西湖区西子湖畔

二〇一五年五月十三日补记于广州天河区陶然庭苑

 


(图片来自网络)

学衡 · 荐读

(发送数字至后台,可获得全文)


20 乐黛云:学衡派源流与主张

21 刘紫云:雅俗龃龉中的林黛玉

22 乐黛云:突破“自我设限” 寻求新的发展

23 历史学者最应关注历史变动

24 读庄会 || 穷有穷活法,绝不做Loser

25 读庄会 || 没钱、任性,还巨傲气的段子手

26 载花船 || 看书才了又看山

27 读书会 ||“诠释学循环”的精髓在于循环本身

28 载酒问字||文学和语言的有机(鸡)联系

29 学衡集萃||太虚法师论佛法何以智慧圆满



长按图片 识别二维码 添加学衡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与朋友分享!阅读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学衡】微信公共平台!我们也一如既往地期待您和我们分享您的意见、文章和智慧!投稿信箱为【xueheng1922@126.com】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学衡】微刊由北大学人发起,意在承续民国《学衡》杂志“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之宗旨,秉持“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之主张,介绍、反思古今中外之学术,分享新的知见与思考。文章力求内容原创、思维敏锐、文字雅洁,栏目涉及学术、学人、文艺、时评等等。《礼记》言:“合志同方,营道同术”,愿海内有同志者助我臂力,共襄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