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二】《客家大迁徙》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上篇:读书 |《客家大迁徙》一段客家人的苦难与奋斗史!
隋唐时期相对长时间的政局稳定,促成了经济繁荣与文化进步,早期的客家先民在汀赣地区创出了不凡的业绩。黄连峒被巫罗俊建立成了世外桃园,饱受流离颠沛之苦的中原汉人将这"避风港"视为理想的栖息地,并以能够在石壁居住为骄傲与自豪。开元十三年(725)这一带设置宁化县。这个最早由南迁客家先贤开辟的县,成了客家文化的孕育发祥之地。
唐总章二年(669),朝廷命河南固始人归德将军陈政率府兵3600人入闽,陈元光随父出征,这次入闽行动是一次具有移民性质的军事活动,带来了90姓府兵将士和大批军眷。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虔州东、福州西检责得避役百姓3000余户,唐开元二十四年在这一地域正式设置汀州,领长汀、宁化、什罗三县,此为闽西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州。粤闽赣地区仍然被视作蛮荒之地,,那些成批南下的高层级官员,用他们的文化素养教化地方,带动了贬谪之地的开发。
安史之乱战火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中原老百姓南迁避难,江西成为移民聚集区之一。其后的黄巢起义军,忽南忽北,在中国大片土地上划了无数个圈,引发了新一轮的中原汉民举族南迁潮。五代时期的大混战,使中原许多民众向生活相对稳定的南方和西南迁移。虔州因其地位重要而为人所看重,特别是林士弘、卢光稠在虔州的作为值得大书一笔。刘岩在广州称帝,着意招徕海外商人,使南汉获得丰厚的利益,海上丝绸之路渐渐形成规模。
唐僖宗中和年间,王审知率领光州、寿州36姓万余中原父老乡亲南下,他们穿越靳州,转战江淮、渡过长江,掠过浔阳,在潘阳湖区溯赣江而上,再转而向东,翻越武夷山进入福建,从汀州沿山间小道东南进,到达漳州。他们穿过了赣州、汀州等客家核心地带,走过了一条上几个世纪客家先民南来常常走的道路,再往后的几个世纪里,这条路也为后来的客家先民所用。王审知称闽王后,着重内政建设,发展经济,招揽人才。他治理下的福建,"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中原流民纷至沓来。
北宋时期,客家先民向南迁徙的脚步并没有停歇,客家民系的共同因素在以于都、兴国、宁都、石城东部四县为中心的区域内进一步积聚,文化的交融认同以一种不断繁荣的方式进行着,以南岭山脉为界,北部文化发展水平要高于南侧。北部的虔州已是一座声名远播的文化名城,作为一个民系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已确立了起来。处于其南侧的梅州、惠州、循州,虽然文化发展水平较为滞后,但正在不断加力。大文豪苏东坡被贬至惠州,"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为那里的发展付出了自己的才能与智慧。苏东坡到海南后,其弟苏辙也被贬到日渐成为客家地区的循州安置。刘元城被贬梅州后,创办元城书院,后人评价说:开辟梅州之山川者元城刘公也。
北宋末年靖康之变造成的又一次难民潮,其汹涌程度及对闽赣粤三角地带的冲击力度前所未有。隆佑太后一行避难到赣州,是自有南迁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有组织的向客家地区的南迁活动。隆佑太后自赣南回临安后,没有条件去临安的部分士民,南度大庾岭,寄寓于南雄,因为开封府有个珠玑巷,移民们便把在岭南的暂居地以珠玑巷命名。客家先民把"珠玑巷"作为中原和江南故乡的象征,代表着南迁客家人的乡土情怀。
汀州这座本为客家民系而设的城市,人口也得到迅速增加。
宋代汀赣人民反抗封建官府的斗争风起云涌,进入南宋后斗争更掀起高潮。经过反抗斗争的锻炼,汀赣两州的经济和文化面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赣闽粤边的汉族民众,在经济生活、社会心理、语言等方面确实形成了区域内部比较一致,与区域外部存在明显差异的特征,一个全新的客家民系在这一时期形成。(未完,待续...)
加小编微信,购买《客家大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