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资讯 > 2016教育信息化关键词盘点(上)

2016教育信息化关键词盘点(上)

2016教育信息化关键词盘点


1
 十三五”规划:信息化服务育人全过程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展现了未来五年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 育现代化的宏大图景,标志着教育信息化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这一年中,有关信息化的各项政策法规不断出台,6月7日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7月27日发布《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12月7日发布《“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这些政策为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制约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较多,信息技术往往被视为“辅助手段”,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信息技术主要用于教学信息的呈现与传递,很少应用在培养学生高级思维方面……


《规划》是继2012年3月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后,,展现了未来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宏大图景。


规划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任友群在为本刊撰文中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规划》的出台更是标志着教育信息化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究其背后原因,主要是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四个趋势

  • 第一,;

  • 第二,全球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并深刻影响教育教学;

  • 第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与资源的深度应用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广泛吁求;

  • 第四,教育信息化建设机制的进一步转变。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的“四个提升”和四个拓展”重点任务来看,在深化落实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第一,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要以“应用驱动”为导向,确保各类学校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优质教育资源服务的共享和教育教学信息的管理都要以“应用”为首要指导原则,创新建设方式、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

  • 第二,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深度应用;持续开展“三个课堂”的有效应用,鼓励探索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等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广泛实施信息技术支持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长效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师生的创新应用需求;

  • 第三,将应用作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的结合点,重点突破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发挥网络教/学、资源获取、学籍管理、学习生涯记录等基于信息数据的应用功能,信息化教学与管理成为常态,使信息化应用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既要延续巩固在资源统筹、基础建设、推广施行上已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也要持续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创新应用,提升并释放出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创新效能,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形成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中国模式”,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机制的创新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组成部分,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今后如何更好地落实《规划》?相关专家表示,首先,要以创新促发展。这是教育信息化进入探索、构建未来教育模式阶段的本质要求。其次,要解放教师。多向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系统,让教师回归本位,将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


2
 CIO:将如何影响大学发展?



2016年迎来了一波大学信息化队伍的“离职潮”,那么,在这场人才博弈中,CIO机制的确立会否成为信息化人才队伍稳定的“定海神针”?



2016年间,大学CIO再次在各个场合热议。2016年6月,,明确提出:要建立“一把手”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信息化工作……要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建立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全面统筹本单位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在“中国高校CIO论坛”上说:“信息化核心就是利益重组与流程再造,只有确立了CIO,才能真正实现重组。


谁来当CIO

2016年,不管是5月间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校长高峰论坛”,还是10月举办的“中国高校CIO论坛”,来自各个高校的信息化“一把手”,对CIO有着很明确的认识: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教学和科研。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教学和科研是主,老师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工具,信息化部门想办法提供,并且还得在“用户体验”上下足工夫。


在2016年5月的高教信息化校长高峰论坛上,这个问题也引发争议,争议焦点在于,是否要有专职的CIO?


天津大学副校长刘东志在接受采访时认为CIO必须专职,“CIO制度建设与确立,对整个信息化建设来说,是一个顶层设计的关键环节”,应当像总会计师制度一样,职责清晰,制度分明。


在信息化领域奋战二十多年的南昌大学副校长李建民,他从技术主管一路做到分管信息化副校长,尝试了许多从无到有的工作,更强调创造自己的“用武之地”,深入内核,即融入管理和教学,但这并不容易,按他的话说,实现流程再造,重新打破利益格局,这是“一件动别人奶酪的事”。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也清楚CIO的挑战在于“利益重组和再造”,但他对CIO和信息化的职责,有更多的改革期望,他希望信息化部门在高校中要进入“核心”,CIO必须是影响大学决策,如此“才能真正承担并最终实现学术上水平,管理上水平”。


美国莱斯大学CIO Klara Jelinkova是一位信息化专职校长,她的见解与杨校长有一致之处:“CIO的关键是确保他们不会沦为仅仅是运行服务的角色,而是有能力提供技术愿景。”


CIO如何落地?

如何才能让教育信息化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复杂多变的IT技术,错综迷乱的教育思潮,在这样的大环境下,CIO的作用在今后一个时期里无疑会越来越重要。而在这样的时刻确立CIO,其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高教信息化校长高峰论坛”上,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胡钦太谈到了如何建立信息化人才队伍的七步路径,深度参与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CIO机制,建立一套特殊的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是首要的两步。什么样的评价机制才是符合现状的机制,可以激励人,而不会将这些IT人才推向更具吸引力的市场?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顾一众说得更为接地气:“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就职环境?如何才能发挥他们的才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的创造性,我们提供的发展空间是否足够广阔?”这些问题恰恰也是2016年度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急速失血的问题。那么,在这场人才博弈中,CIO会成为信息化人才队伍稳定的“定海神针”吗?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对这个角色及其附着的机制寄予厚望:“找到一个适合于本校文化和本校实际形成的一种CIO工作机制”,CIO的理念与能力,加上一支强有力的信息化执行团队,内外兼修,可以让CIO机制在高校真正落地。一种创新的文化,将由CIO们带来。


如何才能胜任CIO

要胜任杨宗凯校长心目中的CIO,并非易事。他对CIO的能力要求是,具备“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和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等”。这些能力在目前高校条块分割的建置里,确实困难重重。而正因如此,才更需要一个自上而下的CIO机制。


Klara Jelinkova也是从一个技术人员做起,莱斯大学的横向调岗机制和晋升机制,给了她广阔的发展空间。她特别主张应该给高校IT人员更多横向调岗的机会,以帮助他们在大学里能够做出更多的贡献。“如果你仅仅是一个网络工程师,之后晋升成为一个网络经理,然后是网络总监,但是,至此你已经没有其他的晋升途径了。”


那么,换一个思路,“如果员工在职业生涯早期能够横向调换工作,那么就有更多的灵活性。如果员工在组织中是真正的‘明星’,他们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得到晋升,职业生涯不会停滞不前。”或许她提出的方案,能给国内大学信息化建设中的困境提供一些启发。


如此,我们也无须对已经来临或正在来临的信息化离职潮感慨万端或如临大敌,这是事物发展过程应有的姿态,我们呼唤CIO机制尽快落地,也期待在新的一年中,能看到由诸多新确立CIO机制的高校带来一股创新风潮。



3
 智慧课堂:切忌“盲人摸象”


2016 年,高科技争相进入课堂


科技领域将2016年称为VR(虚拟现实)技术的元年,美国在线教育科技公司Nearpod推出了VR课程,,了解世界,认知事物。其实,不仅仅VR,人工智能、物联网、云、大数据等概念,都一度在这一年趋热。商家争相将科技产品试水教育领域。


纵观往年标题为“智慧课堂”的新闻,往往都有一个特点,文章的前面会提到“投资多少钱,购入多少电子白板”等等,2016年的“智慧课堂”新闻,则普遍在采购汇报的基础上,还加入一些新鲜的元素。例如,由学校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3D打印等科技元素融入课堂。


黑板的位置投影仪一样的显示屏,显示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每个学生面前都摆着一台平板电脑,显示的内容与大屏幕一致;授课老师也是“全副武装”——便携式扩音设备、话筒、用于点击显示屏的智能笔——这是一个高科技的课堂。每个学Th都有一个独立账号,学Th做完题当即评判对错。老师通过手机、电脑课查看学生错题,还能和家长、孩子们在线交流,解答疑难……

科技产品不是智慧课堂的“万金油

虽然智慧课堂看起来热闹非凡,进行得如火如荼,相关教育信息技术的公司都有些试点的学校和班级,然而,并没形成规模。对于平板电脑以外的高科技产品进入课堂,许多学校还是观望的态度。


一方面,产品本身的原因。据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报道,2016年5月一个教育装备展会的现场,从信息化层面划分,参展的企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0版:传统教学仪器,地球仪、实物模型、标本、桌椅、校服……没什么科技含量,主要拼价格。


2.0版:电子教室,录播系统、电子白板一体机。东区四个特展馆有大量这类产品,西区的广东、深圳展位也有不少,堪称整个展会的主旋律。这股三通两平台(重点是班班通)催生出来的市场需求是实实在在的行业主流。


3.0版:新产品,政策趋向+科技,仍处于摸索的阶段。


其中,展会上看到最多的新产品都是这类,基于平板电脑,教材、阅卷、题库方面本身都是数字化后放在平台上。这类产品在课堂互动方面很有优势,但是怎么把自己的课程真正结合到学校实际教学的创新还不多,仍然在探索中。


另一方面,科技产品只是智慧课堂等教育信息化的工具。而且,有的产品并不适用于所有课程,例如VR的应用和语言情境有很大关系。逻辑学、哲学类、代数等抽象思维课程其实并不是非常需要VR技术的参与,而在建筑、物理、医学、生物等专业课程中应用VR,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观察和分析。



科技产品进课堂的现实尴尬

随着智慧校园的推进,市场上的教育信息工具越来越多,例如,做网络课堂的、课堂互动硬件的、多媒体课堂的、作业提交修改系统的、备课系统的、教务管理的工具等等。设备由谁来配置,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典型的案例是,2016年12月12日,有媒体报道《邹平黄山中学搞“平板教学”高一每生要交2800元买平板》一文。山东邹平黄山中学OKAY智慧课堂项目收费截止的最后一天,部分正在给孩子交钱的家长,多数无奈地表示交费并“不自愿”。黄山中学1600多名高一学生中,目前,已经有1000多名学生交费。校方称这个钱并不是学校收取的,而是这个项目的企业收的,学校不算违规。


广州日报刊文《“智慧课堂”难以替代传统授课》指出,对于“智慧课堂”这个概念,现在已经炒得很热,但这里面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总认为,教学上的一切事物只要与互联网联系起来,就叫“智慧”了,这其实是将它的工具性误当成了智慧性。其实,对于教学来说,真正的智慧性,只能来自于人,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上所展现出的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思辨性启迪,而不可能来自于哪怕是目前最高端的平板电脑。


对于“智慧课堂”的概念,不应无边无际地夸大它的先进性和适用范围。对它的工具性,该用还是要用,对它的长处,该发挥还是要发挥,但它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只能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对此,孰是孰非,我们暂且不讨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现实的问题已经成为绕不过去的话题。那么,其他学校如何应对的呢?翻阅2016年相关的新闻,主要有几类。一,当地政府出资,整体规划,二,学校借用,学生循环使用。三,企业出资赞助,通常仅限于体验的推广。

3D打印等内容加入到校本课程之中。例如3D打印课堂,入眼的尽是学生们利用3D打印机亲手做出来的新奇的、实用的、艺术的小物件,布置得像一个艺术展览馆。

对于“智慧课堂”的定义众说纷纭

热炒的背后,往往带来的是蜂拥而上的模仿。对于“智慧课堂”,一方面,它的确很热,另一方面,许多人对它仍然迷茫,或者说,容易产生“盲人摸象”的认知。回顾教育行业的相关媒体报道,各地教育局、学校在采购了新的教学设备、引进了新的教学方式时便高呼“智慧课堂”已搭建完成。对于智慧课堂的标准不一,有的引入电子白板而称“智慧课堂”的,有的引入平板电脑实现教学互动而称为“智慧课堂”的,也有的制作微课而称“智慧课堂”的,虽然各地区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不同,但是多数学校的共同点是认为引入数字化的教学设备后,能称为“智慧课堂”了。


其实,学校对于“智慧课堂”产生片面化的解读,也容易理解,因为“智慧课堂”的概念仍然是众说纷纭,缺乏标准规范和统一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对智慧课堂的理解总体上有两类,一类是从教育视角提出的,强调师生情智交流,关注学生智慧发展;另一类是从信息化视角提出的,认为智慧课堂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课堂。


2016年6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知路径。规划中全篇未提到“智慧课堂”的具体概念,但却对教育信息化的未来五年发展做出了详细的部署和规划,也为未来“智慧课堂”的概念落地指明了方向。其中提到了“十三五”期间的工作原则:“坚持融合创新。要通过融合创新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能”;“坚持深化应用,要通过深化应用释放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作用”。在“实现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发展”方面,更是提出“‘十三五’末,要形成覆盖全国、多级分布、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为学习者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升教育信息化支撑教育教学的水平”。


事实上,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不是购买某一样高科技的教学设备就能称为“智慧课堂”,我们需要去看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整体情况。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师运用产品的能力,教学和数据管理等,都会影响“智慧课堂”的实际运用效果。


宁波为打造智慧教育、智慧课堂共投入了8亿元。目前,全市已建起400多个数字化校园,智慧课堂早已经成为宁波学生的寻常课堂。

我们要什么样的“智慧课堂”

惠灵顿公学是英国王室创办的贵族学校,为13至17岁学生开设的幸福课程是著名的课程。塞尔登爵士在这所古老的名校里引入了幸福课。他说,“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太过重视那些有形的东西,却忽略了一些无形的,但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孩子一生的东西。”


究竟什么是无形的东西呢?回到“智慧课堂”的话题,智慧的课堂是思维的课堂、情感的课堂和生活化的课堂。通过上课能让学生幸福地学习,并得到智慧的提高。也许,这些都是无形的东西。这些内容的追求,不是仅仅提供教育信息化的工具能实现的。虽然新技术的功劳也不少,在不断推动着教育的繁荣和多样化,让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教育理念分方式在改变教育。我们更需构建智慧学习模式,让学生更快乐地学习,了解并掌握

更为智慧的学习方法。


这过程,对老师来说并不轻松。对新技术的学习过程、软件的使用等都是挑战。同时,我们应该多停下来,反思一下,借助先进技术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否能达到了我们一直所追求的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教师是被牵制于技术,还是能凌驾技术,让技术与课堂做到融为一体呢?

“对于学生而言,智慧校园有更加多样的获取资源的途径,教室的环境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学习形式。对于老师而言,能够让老师利用大数据的方式多方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还有一些更便利的教学工具帮助老师减负,让教学变得更加多样化。”对于智慧教学,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黄荣怀曾对媒体强调了技术对于学生和老师的学习、工作便利性的增加。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广,“智慧课堂”的进一步发展,未来课堂的话题也得到热议。所谓的未来课堂是针对于未来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和响应新课程改革,在课堂重构要求基础上提出的,以互动为核心,旨在构建充分发挥课堂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促进主体和谐,自由发展的教与学的环境与活动。


未来课堂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未来高度发达的网络将为这种课堂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而日趋紧密的人网关系也暗示着未来课堂必将与网络融为一体。未来课堂能够很好地进行人机互动、教师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从而达到学生、老师一起进步的教学目的。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