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资讯 > 静宁县的这项工作,暖热了百姓的心丨 2017年45期《未来导报》

静宁县的这项工作,暖热了百姓的心丨 2017年45期《未来导报》

感谢您关注未来导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未来导报”关注我们~

“改薄”暖热百姓心

——静宁县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纪实

□  记者  尹晓军

  初冬的静宁,寒意料峭。但在静宁县甘沟镇祁川小学的各个教室里,却是暖意融融。“‘全面改薄’项目给我们投入280多万元,新建了教学楼,教室全部安装了电采暖器,硬化了操场,还配齐了教学设备,孩子们每天在功能齐全的教室里上课,一点也不比城区孩子的就学环境差。”今年56岁的祁川小学校长张旷武提起学校的变化,笑得合不拢嘴。

  祁川小学的变化并非个例。“通过‘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大部分学校的校舍、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学生宿舍、食堂等基本满足了需求,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这一项项工程的实施,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老百姓心里也暖了起来。”静宁县教育局局长赵宏军介绍说。



A  全面统筹,城乡学校一样好


  静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24个乡镇、1个城市社区、333个行政村,总面积2193.9平方公里,总人口48.75万人。

  近年来,静宁县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重点,采取争取项目、财政投入、社会筹措等多种途径,加快缩小城乡、校际教育差距。但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学校的办学条件仍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教育需要。

  一方面,静宁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逐年递减,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广大群众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更加强烈,人口持续向县镇流动,部分乡镇中心小学、初中和城区各学校出现了“大班额”现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源不断减少;另一方面,全县各学校教学用房仅仅能够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实验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等功能室缺乏,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不全,达不到标准要求,部分学校课桌凳自然损耗严重。

  一份统计数据显示,静宁县中小学校舍缺口达104597平方米,全县85%的小学音体美器材配备不达标,251所小学中有217所学校没有科学实验室,141所村小缺少教学仪器;2014年之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外寄宿生达2.1万人,占寄宿生总数的52.5%,全县百人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97所,学生食堂仅35个。

  2014年,静宁县启动“全面改薄”工程,按照“面向农村、改善薄弱,摸清底数、一校一策,坚持标准、勤俭办学,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教学条件、生活设施、教师配置、校额班额、数字资源等统筹规划,突出解决农村学校学生“就餐难、如厕难、住宿难、取暖难”等问题,切实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静宁县甘沟中心小学曾是一所教学条件薄弱的农村学校,“全面改薄”项目实施以来,甘沟中心小学累计投入资金1400多万元,新建了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周转房和食堂,硬化了操场,补齐了教育教学设备,校园网络和“班班通”实现了全覆盖。

  “原来办学条件差,用房紧张,老师不乐意,学生留不住。新学校建成后,师生乐了,当地老百姓也乐了,原来我们只有350多名学生,现在增加到了1049名学生。”校长厚义欣喜地告诉记者。目前,甘沟中心小学是全县农村学校里占地面积最大、学生人数最多、投入资金最多的学校。

  走进这所学校,干净、整洁、宽敞的操场和标准化、明亮的教室让人眼前一亮,科学实验室、舞蹈室、绘画室等一应俱全,走廊和每间教室都开设了“读书角”,学生可随时翻阅图书。

  办学条件的改善使得原来转出去的学生纷纷回流。

  “说实话,城里学校的办学条件都没有我们的好。”厚义说,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品德教育,使学生安静了、文明了、爱学习了,农村学生纷纷参加学校开设的社团,变成了多才多艺的优秀之才。

  随着农村办学条件的大力改善,曾转去城区学校的学生回流了,也让城区“大班额”现象随之改善。

  据统计,按照基础建设先行、配套建设跟进,静宁县通过新建、改建、维修等措施,对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校园场地、围墙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并配套建设了实验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184所小学、34所初中全部达到了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68个农村教学点得以保留、改造和提升。

  与此同时,依托“全面改薄”项目,静宁县在城区重点实施了静宁三中、东关小学改扩建工程,建成静宁三中教学楼和图书实验楼、东关小学教学楼。尤其是文屏教育园投入使用后,在静宁三中、东关小学两所学校扩容的基础上,城区新增完中、初中、小学各1所,有效解决了城区学校超规模、“大班额”问题。

  2014年以来,静宁县积极争取有关部门、乡镇村社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依托农村通畅工程,建成村硬化路2045公里,使全县所有村小和村级幼儿园通了硬化路。



B  温暖工程,让师生笑开颜

,一到冬天,全校师生就挨冻。

  作为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古城初中有214名寄宿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0%。因为安全问题,学校只允许在教室用小火炉取暖,学生宿舍没有取暖设备,很多家长只能在校外租房陪读。

  2016年的冬天,通过“全面改薄”项目,古城初中安装了82套电采暖设备,学校的每一间房都暖了起来。“电采暖器可对温度进行控制,不仅节能环保,安全问题也解决了。”提起电采暖,。

,通过“全面改薄”项目,学生食堂和教室维修了,操场硬化了,教育教学装备配齐了,每一间教室都安装了电子白板。

  对于学生家长来说,孩子们住校家长很安心。“学校有了电采暖器,娃娃们冬天上学再也不用挨冻了。”古城初中家委会主任、上李村学生家长梁跟余告诉记者,“学校管理得好,老师们抓得严,娃娃们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了。”

  为有效解决农村学校冬季安全取暖问题,静宁县按照平凉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在全县农村中小学实施“温暖工程”。变压器及高压部分电力设施投入资金由供电公司规划解决,其他配套设备结合“全面改薄”筹资解决。供暖产品选择电供暖系统,能通过计算机进行智能控制,最大程度节约费用。

  据悉,2016年,静宁县为古城初中等8所农村初中的445间宿舍采购安装了电热供暖设备;2017年为31所农村中小学1000间宿舍、73间教室安装了电热供暖设备,受益师生近万人。

  “以前学校用燃煤锅炉供暖或者直接用小火炉取暖,一进学校就能闻见一股煤烟味,对生态环境和师生学习生活都有影响。”陪同采访的静宁县教育局纪检书记王斌告诉记者,实行电采暖后,每个学校都是暖烘烘的,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也更加绿色节能环保。



C  内涵提升,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静宁县魏坡小学位于静宁县最南端的仁大镇海湾村,是一所农村小规模学校。目前,学校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2名,教师5名;附设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8名,设1个大中小混龄班,有1名教师。

  得益于“全面改薄”和“行政村幼儿园”建设项目,魏坡小学基础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各类功能室和设施设备配齐了,电子白板和互联网“班班通”实现了全覆盖。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魏坡小学校长雷萌盛介绍,近年来,结合学校教学班额较小这一实际,学校在实施“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县内外学校先进做法,探索开展“同动同静”复式教学,将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学生各整合成一个教学班进行课堂教学,有效避免了由于教师紧缺导致单班教学出现教师管理空档,同时形成了学生“大帮小”“小赶大”的互动互促竞争态势,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学校还结合县教育局和镇教委倡导开展的“联校走教”活动,每月分年级组织学生就近到规模较大的阳坡小学、仁大镇中心小学深入班级学习,变“联校走教”“请进来”为主动“走出去”,让学生到人数较多的班级听课、学习、讨论、发言。

  学校还组建了二胡、笛子、葫芦丝、乡土手工制作、合唱、趣味体育等6个学生社团,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每人至少参加一个社团,丰富了课余生活。

  原来的薄弱校一跃成为当地的名校,一提起魏坡小学,当地百姓纷纷竖起了大拇指。魏坡小学的巨大变化是静宁县提升教育内涵、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静宁县坚持把内涵提升作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提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品位、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狠抓教研等举措,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静宁县在认真学习借鉴全国教育发达地区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全县实际,总结提炼出“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通过行政推动、教研带动、学校行动、片区联动、督导驱动等措施,在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广,连续举办了七届课堂教学能手、新秀评选活动,评选县级教学能手、新秀733名,有力推动了全县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

  此外,静宁县建立了乡镇教委辖区学校间联校走教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每年参与联校走教和结对帮扶教师达500余人,做到了学校、年级、学科全覆盖。而对于小规模学校,全县推行“同动同静”复式教学,探索开展以个性化、“同动同静”复式教学为载体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改革。

据介绍,静宁县义务教育学校共组建近2000个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涵盖了课程延伸、科技信息、体育艺术、乡土文化、研学旅行等多个领域,确保人人有项目、个个有特长、生生会艺术。

  在城乡结合部学校,静宁三中组建管乐和民乐社团,辐射带动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器乐社团向精品化发展,使农村孩子也能玩转高雅艺术。今年8月,静宁三中“晨曦”管乐团代表全省参加了首届大连国际管乐艺术交流惠民展演活动,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我们把学校建好、把培训抓好、把教育办好,把老百姓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满足了、把家庭教育成本降低了、把劳动力解放了,这就是最大的教育扶贫。”赵宏军说,下一步,静宁县将继续紧盯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和内涵发展三大主题,提升城乡学校办学实力和品位,推动全县教育事业向一体化、均衡化、特色化、现代化迈进。



抢抓全面改薄机遇

办好公平优质教育


□  静宁县教育局局长  赵宏军


静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薄弱、欠账较大。“全面改薄”项目实施以来,我们通过健全工作机制、科学编制规划、,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了阶段性任务,惠及全县293所义务教育学校的4.8万名学生。

靠实职责,主动作为。静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面改薄”工作,成立了“全面改薄”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县教育、发改、财政、住建等部门在项目规划、统筹调度、工程推进、监督管理、建设用地和资金筹措等方面积极联动、发挥职能,为“全面改薄”项目高效有序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摸清底子,明确任务。静宁县“全面改薄”办公室组织专人深入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校舍、教学仪器设备、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及各类附属设施等认真进行了摸底汇总,形成了详细的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学校服务半径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寄宿生实际需求等因素,坚持把“全面改薄”项目规划与全县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中小学危房校舍消除、标准化学校建设、行政村幼儿园建设、教育扶贫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制定了《静宁县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分类列出项目缺口清单,完成“一校一本一图一策”规划文本,严格按照年度计划实施建设任务,做到了底子清、数据清、任务清、时限清。

,确保质量。始终坚持把项目质量摆在突出位置,严格按照建设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四制”要求,充分发挥质监、安监、监理等建设职能部门职责,定期不定期深入施工学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加强对材料进场、施工组织、阶段验收等环节的监督管理,督促各项目学校和参建各方按照项目进度要求和时间节点,落实责任,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项目建设的时效和质量。

精准落地,发挥效益。“全面改薄”项目自2014年实施以来,静宁县累计投入资金43355万元,、省级资金9025万元、县级资金9235万元、社会捐赠和学校自筹资金2456万元。累计消除39所学校D级危房3.2万平方米,新建、改建中小学校舍21.6万平方米,硬化室外运动场16.2万平方米,新建校园围墙10600米;配备课桌椅4万套、学生用床7500张、计算机3500台、多媒体教室1550套、图书23万册、实验仪器123套、音体美器材406套;为29所农村初中学生公寓楼安装了电采暖设备。借助通村硬化路建设,使全县所有农村小学通上了硬化路。同时,坚持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文化建设同步,构建生态校园,营造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校在园中、园在校中”的文化生态育人氛围。

  统筹发展,内涵提升。“全面改薄”项目的精准高效实施,有效消除了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础办学条件的“短板”,加之与行政村幼儿园建设项目的统筹实施,形成了全县农村幼小一体发展的良性格局,有效稳定了农村学校生源。在此基础上,统筹全县义务教育资源,组建成立了全县初中三大片区、小学五大学区,依托城区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建立了“联片互动、资源共享、捆绑考核、协作提高”的城乡区域联盟教研管理机制,县域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全县城乡义务教育实现了道路通、信息通、教研通和一体化均衡发展。

2018年,我们将根据县域城乡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科学合理编制项目年度实施计划,确保全面完成“全面改薄”五年规划总体目标任务。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