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资讯 > 王殿军|关于教育信息技术的冷思考

王殿军|关于教育信息技术的冷思考


王殿军,清华大学附中校长

来源:本文根据王殿军校长2017年1月14日在“第四届北京大学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大家好,我对咱们这个圈子还不是特别熟,今天这个主题其实对我来讲真的不是特别陌生,因为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问题,是目前教育领域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但是今天我讲的,在座的可能有些专家、学者或者搞教育的不一定完全同意。其实我选择这样一个主题叫做关于教育信息技术的冷思考,实际上就是说,我们对于任何一项新技术,一种新的技术的出现,应该用一种比较客观比较冷静的态度思考、使用去对待,这是我今天讲的一个最主要的意思。

这并不代表说我是一个非常传统非常保守的人,在清华附中,我们信息化的东西用的是非常丰富的,我们有自己的数字校园,我们有智能化的管理系统。我们的学生从一进门开始,他所有的轨迹都能够在我们的系统里记录,今天进入哪个教室进入图书馆,几点几分去吃饭,点的什么菜,吃的什么情况、营养是否均衡,这些东西都在我们的记录范围里。包括他们上课,课上的表现怎么样,优良、合格还是不合格,老师们都会随时记录下来。所以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我觉得在我们学校来讲,无论从教育管理、学校管理,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学,稍后我也会提高我们的老师在教学当中用的更加深入。前些时候的MOOC、翻转课堂、远程的教育模式等等我们老师都在大量使用,但是我想对于教育来讲,它有它的规律和本质。所以有一些东西,信息技术到来,新的技术带来之后,可能能够使它提高一些效率,增加老师的一些方便性,可能会改变一些东西,但是我们更加关注的不应该是说改变一些形式,而是能不能触动改变教育的本质,这是我特别关心的。

甚至有时候一个新的现象发生之后,,像有一阵子MOOC出现了,一部分人就在喊教师的职业可能很快就没了,有些人更加悲观的说学校估计存在不了多久。因为未来我坐在家里,想学哪个学校的课就学哪个学校的课,想听哪个老师就听哪个老师,还去学校干吗呢?但是这个说法四五年过去了,至少清华附中还存在,而且好多人还想上。

我个人认为,可能有些新的东西会对学校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要取代学校或者老师职业的技术,我还没看到,可能在座的各位看到了,或者未来会出现,但是至少今天我没看到。所以我把我所了解的现象,从一个学校的普通老师或者校长的角度跟大家交流一下。

那么谈到教育信息化,我觉得发展的太快。教育本身我认为发展的有点慢,说实话,我们该批评自己还得自己批评,当年我当学生的时候,那应该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了,很久以前的事,那个时候我还小,我不知道未来教育会是什么样,当时我也是老老实实坐在那听老师从头讲到尾,一个黑板一只粉笔,老师讲得非常起劲,我们听得也是也非常来劲,好像也没有耽误多大的事。今天我依然是一个拿到博士学位的数学老师,后来也成为一个校长,还基本合格。那就是说当年根本不知道何为信息化,我的教室在一个窑洞里,黑板也是用水泥弄了一块,然后用墨汁染一染,然后弄一盒粉笔。我想讲这个道理就是说,我们当然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教学的技术和条件要不断的改善,但是真正改变教育本质的肯定不是技术,是我们教育的一些理念,一些思想一些方法,这个东西可能未来AlphaGo同志如果哪天对下围棋不感兴趣了,对老师感兴趣了,他就模拟自己成为一个老师,然后他可能跟我们老师赛课,我们都赛不过他。但是他看不见不太好,他可能得需要一个AI技术做出看起来特别逼真的虚拟机器人背后去操纵它,然后让它成为一个老师。如果这样的机器人真的出现了我不敢肯定是不是有可能取代我们今天的老师,但这个技术在最近几年也没表现出对于做老师有什么兴趣,还依然在研究它的围棋。

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的确很大,今天的学校、老师、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学校的管理方式因信息技术的到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革命性的变革我认为还没有出现,就是说这些信息技术变化并没有为今天学校的教和学,带来和10年前20年就30年前那种截然不同的完全不可想象的变化。在面对层出不穷的这个新技术,我觉得对于教育的影响我自己叫审慎的乐观。

有些东西如果我们过多的夸大,过度的一哄而起的去追捧最新的技术,未必对教育是个好事,我觉得教育不能够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前进,把教育的本质和灵魂遗留在原地,所以教育的理论思想本质变化一定要跟上这些技术,我们不能被技术牵着鼻子走,要寻找我们需要的技术。我想做什么,如果有什么技术,我这个事情能做的特别完美,这个时候我们在寻求有没有这样的技术,没有我们去创造。今天有时候我在倒过来,有什么样的技术,能够想办法把它用上即便是这个应用很牵强,但是制造至少显得我不落伍,我比较时尚,这就有点本末倒置,是不是?

我看到过这个介绍,这不是我的发明,它的比喻我比较欣赏,所以我就拿来了。他说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现在的硬件、网速、带宽、服务器、计算机,就好比公路、高速路、高速铁路。信息化这些软件、系统,就好比车辆,一个是路,一个是车。各类的教学资源,课程,各种丰富的项目等,这些资源就相当于车上拉的东西。那么老师有点像司机,把这些东西运载到我们孩子们的头脑里,变成孩子们的素质。这些东西我们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再快,网速再快,如果路修的再快,没有车,毫无意义;有了车,拉的东西很单调,那也没有意义;拉了很好的东西,没有一个好的司机把它送到该送到的地方,让它发挥该发挥在教育中的作用,也没有意义。

 所以我觉得这个比喻,就是我们在信息技术出现时真正能够最终让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应该是装载的什么东西。这个东西怎么变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培养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所以提升学科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育教学的效果频率,取得效益最大化,应该是使用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的根本目的所在,就是我用你是为了我的教育,而不是你让我用来显示你的技术。

所以现在也存在投影也没跟上现代信息化,亮度不够的现象。确实存在一些技术昙花一现的这种情况。所以我觉得硬件,就像我小时候用的硬件当然就是黑板,后来又出现这种屏幕,LED的、互动白板投影等等。现在中学用于信息化的经费相当多,我的经费不多,,不给我拨这种经费。北京市的学校换了一茬又一茬的设备,但我们也想办法筹措资金在更换设备,要不然的话我们离别的学校太远了,到招生的时候竞争力不足。倒不是说清华附中,如果我坚持到今天,依然使用粉笔和黑板,我教学质量肯定和不使用这个差不了太多。为什么?今天我们全校依然有一批老师,尤其是数学老师他依然喜欢用黑板讲课,偶尔也会放一点PPT。不是说他不会放,而是他认为通过黑板演示、推演一个数学的结论或者计算的时候,更容易让孩子们跟着她一起来思考,那么教学就不是让他记住,不是让他欣赏,而是让他思考,调动他的思维,才能培养学生发展。有时候用了多媒体,就不如不用多媒体,因为你没有给它留这样一个思考的时间,没有给他足够的想象空间。

我突然想我有一次到一个专门做课件的公司去,他跟我讲说,你看现在书上写一首诗,跟孩子们讲怎么理解诗中描绘的意境,然后一层层的分析,孩子们想的云里雾里的,但是有些孩子他就想象不到。但是现在好了,这一首诗在这,我们根据他的诗,根据专家对它的解读,我们绘制了好多动画,把人间仙境画出来,世外桃源什么样给画出来,然后孩子们一看,明白了这就是世外桃源。后来我就在冷静的思考(我总是用一种比较冷静的思考对待别人认为他的优势),我说你这个表面上看来,能够让那些无法想象的孩子能够想象清楚,懂得诗的意境,理解它描写的情境。但是你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因为你一旦把它画出来,它就是一个死的东西了,孩子就不可能再有比它更大的想象空间了,他就会认为,世外桃源就是这个样子。其实,作家在写世外桃源的时候,他真不希望世外桃源是中国的一个具体的地方,他认为就是每个人的想象,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外桃源,他就希望孩子们有想象力,按自己的心情,按自己的想象去理解,然后去描绘。有时候你用了这种方式,就限制了他的思维,使我们培养学生无限的想象力成为不可能。

所以技术的运用要适可而止,要恰到好处,过之犹不及。

所以我用了审慎的乐观。教育信息化肯定是一个必然,你说到今天为止,如果你到我们学校里从头到尾都没有一个信息化电子的东西,那可能大家没人愿意去上。但是我们要把它位置摆正,我今天在这里讲这么一段话的意思就是,我希望能够冷静正确地对待信息技术。我们在追捧最新的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是为了秀我多时尚,而是一定要知道把教育和信息化做深度的融合。我要把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手段运用在我的这个教育当中,一点痕迹都不留,你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你只感觉到我们的教育更加流畅,然后我们的学习效率更加高,大家都不知道你还用了什么高技术,这就非常的自然。我特别不愿意让这个东西让大家变得对内容都不感兴趣了。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你做的动画真是太美了,因为你把课程的内容做成动画,做成一副美丽的画卷了,大家欣赏色彩多美,线条多流畅,但是一想讲什么来着?你这个是想表达什么思想来的,忘了?这就是舍本逐末,我今天讲的内容,在座的好多人不一定很高兴,因为你们有好多人特别喜欢新技术,而且其中好多人是靠新技术来吃饭的。我今天真的没有表示要砸你饭碗的意思,但是您一定要告诉别人这个饭是要吃的,但是该吃一碗的时候吃三碗是很危险的,不该吃的时候吃也不对。就是说吃的时间一定要合适,吃的量合适。这个就是我今天写的“不能为技术而技术”,因为教育和其他行业不一样。

如果您做IT行业,像我当年学编程的语言东西时其他都没学。我要怎么把这个输到机器里?要把打孔打到那光电上,光电输入。要怎么修补程序呢?您今天修复程序的时候,在电脑上改几个字母符号就完了,我的修补程序是把一个洞贴上,把另一个洞打开,然后专门有一个打洞的,像订书机一样的。你想想,那就是当年的信息技术,我们全校就一台计算机,然后大家编程编完了,拿一个像电影胶片一样的一卷东西,专门的程序员把你这个字母打成孔,拿着一卷到那去,上去一过,说你这程序没过,再回去,然后检查是哪个打错了。所以你不得不承认信息确实变化非常快,但是这种变化究竟该怎么样在教育中使用,你不能说早期的学得好,我就坚持用我这个来编程序,你编完之后会找不到光带,光带打完孔没法输入。因为这个时代已经过了,早就不用那种语言了,我想把我的主题意思给大家讲一下。

下面我想快速的把大家就是在教育上比较流行的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一些做法或者一些流行的说法和大家沟通一下我的一些想法,这个想法思路其实和刚才是一样的,就是说每当我们看到一个新的东西的优点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到这个世界上不可能一件事情只是有优点没有缺点,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任何一项新的内容的东西,只有你看到它的优点,同时也看到它的缺点的时候,在应用当中你才可以恰当地使用它来回避他的缺点,使它发挥积极的作用,否则问题就出现了。

第一个大家知道的就是微课,一个也不是太时尚的词,起码不是这两天才出现,也有那么几年了,但是确实比较流行。因为信息化时代大家都比较忙碌,整段的时间比较少,所以就出现了一种微课。微课就微型课的一个简称,它的时间相对比较短,比如说四节课也就4学时或者8学时就把一个专题讲完了,片段很短,然后片段也较少就把一个问题就讲清楚了,便于大家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所以在时间利用上和形式上新颖具有优势。有些学校把大的课程留一个空白,然后旁边弄个二维码,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可以扫二维码,就会出现一个小的讲解,使我们的课程可以顺着主线来讲。过去我们理解的正文要讲的就是用正经的大字写,旁边有一个楷书写一写,然后你忙的时候就看大字,闲了小的再看一看,就是重要和次要。

当然,有时微课的制作也不是特别的精良,比较简单,所以微课这种性质比较好了,好的地方是可以很方便,很简短地把我们一些觉得该讲,但是又没有时间讲,把我要讲的次要一些的东西放在那,同学们可以另外找时间去学习它。

但是它不足的地方就是,你事先把它已经制作好,它就是一个死的东西,就没有那么灵活,作为这一点我想它有它的缺点。既有缺点又有优点,我们怎么样正确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个流行词大家可能耳朵都听出老茧来了——慕课。我在开场的时候就说,好多人认为慕课都出现了,首先消亡的肯定是学校,甚至有时候说大学都没必要读了。我考什么清华北大,我就呆在家里就可以将清华北大的课选一遍,每一个课程拿到学分,清华北大同时给我发两个毕业证,然后我就再不用像高考那么费劲,需要考600多分、700多分上清华北大,坐在家里我就学了。

但是好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今年清华北大还是准备用分录学生,还没有打算说谁慕课完成我的学分了,我就给他一个毕业证。至少也没有按这种学分制,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学习这东西,不是光说你找了一个能替代老师,把这课讲的一样的精彩一样清楚的。我们老师在讲课时,实际上我们眼睛在不断看大家,我和老师之间建立了不同寻常的友谊,通过观察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知道听懂没听懂,调皮捣蛋的粉笔过去了。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老师和学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的交流有更多的教育内涵。在课堂上课这件事,我们不能把它简单的理解为老师只要教懂概念,教懂教会这种方法,然后让你会做这个题,这在教学里最多也就是1/3的意义。你把这1/3当成了整个的教育的意义,然后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替代他,认为就能够替代老师和学校,我从来没有这么乐观过,我从来没有打算给清华附中老师放假,然后让他们录了课以后就这么接着上,这些东西我们都是适可而止。

那么翻转课堂也是一样。这个时候大家认为慕课上完课回来,在课堂上就开始讨论,但实际上最后变成了复习课,意义很小。

移动学习也是一样,学习就有了移动学习的方式,但是孩子们拿着那个东西干嘛?你不知道了,网络全覆盖,你也不知道他干什么。包括电子书包刚出现的时候,大家说以后就可以轻一点了,孩子们拿着一个iPad的,最后有家长投诉,我的孩子视力越来越差,我的孩子拿着这个iPad不是上课,而是在玩游戏。电子白板现在好像没怎么用,黑板变成这种白板,变化特别快。但是这种东西只能加快我显示的速度,或者提高我效率,它真正能改变教育的本质吗?我认为比较难。

当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是我最推崇的,但是今天我依然没有看到有一种有东西因为信息技术的存在,有一种课程能够开发、能够实施。什么时候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创造的资源或者教学方式是前所未有的,那么信息技术才真正的发挥了在教育中实质性的变革作用。如果你仅是让我方便,让我提高效率,让我更加省事,还不是真正的改变。

我觉得信息技术将来能够促使一些东西我觉得有一点本质的含义,比如说以老师为中心,变成学生为中心,这是慕课的一个特点,这是一个我认为稍微有点本质性的改变。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时候,老师的作用全部被信息化替代之后,又会带来一些副作用,这个是信息化解决不了的。

所以我们在看到它能替代一个方面说我们要看到它不可替代的另外一方面。关于在线教育,有的是好事,但是一定要线上线下混合式的配合,如果一味地线上,我认为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它是可以弥补在没有老师的时候,有它很好。在能有面对面的、小班化的、互动式的、人和人之间能够交流的教学环境下,我不建议就有意识地把它换成这个样子,可能我比较保守。

最后一个我觉得未来真正要让信息化在我们的教育中发生作用,最主要的在学习的方式。深度学习,合作学习,混合式的学习、个性化的学习,尤其STEAM教育,跨学科的教育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一个是教学,我觉得教学我们要努力地促进发现式的、探究式的、情景化的、虚拟现实的这种教育。特别是评价,这是我最看好的信息化的一块地方,因为大数据的到来才有可能让我们改变现在简单的考试的评价方式。比如说我们清华附中研发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全方位的记录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3年的6年的,然后利用这样一个大数据,一方面发现他的潜力,发现他的个性特长。另一方面指导它的发展,最终还通过我们这种客观的大数据的分析,正确地评价一个人,正确的选拔一个人。所以对于未来教育,我觉得信息技术能够发挥的大数据挖掘的作用,大数据统计的作用应该比较好。

时间关系我的报告结束了,如果有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原谅,谢谢。

本文转自:北京大学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


如需更多资源,敬请关注  俊杰在线(微信号:junjie-online),或许您会有意外收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