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岭南风采——心学的弘扬

岭南风采——心学的弘扬

广州越秀区法政路东端,明代中后期是有名的湛家园,其得名是因这里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湛若水的住地,其后人聚居于此。湛家园后来成了街道,称为湛家大街,当代仍存。




湛若水(1465—1560),名雨,字元明、民泽,号甘泉,世称甘泉先生,增城沙贝村(今属新塘)人。他16岁到广州城里读书,初时寄居于五仙观中。70年后他功成名就退休回广州城里居住时,再游五仙观,写下七言诗一首,后人刻成石碑立于五仙观中。诗云:


,怕听攒眉夜夜钟。

七十年前灯火地,东寻无路白云封。


弘治五年(1492),湛若水参加乡试中举人。随后到江门拜陈献章为师。64岁的陈献章是崇尚崔与之、李昴英“菊坡学派”的学者,见到崔与之家乡来的湛若水分外高兴。他告诫湛若水说:“若要学问深,放下名利心。”湛若水立即把举人上京考试的证明文件(会试部檄)烧掉,以表决心。湛若水认真钻研心性之学,有独特见解,强调学贵知疑,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了解疑难在什么地方。他深得陈献章器重,陈在逝世前一年把江门钓台作为“衣钵”传给湛若水,湛遂成为白沙学派第二代掌门人。他也把陈献章视作亲生父亲,以后数十年间,每创办书院必设祠祀白沙先生。

湛若水本来立志不当官,但出身书香门第的母亲一定要儿子应试。“百善孝为先”,他只好听从母命,上京会试。结果得中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嘉靖三年(1524)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算来他当此职比黄佐早18年。以后,他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要说明一下的是,记述那时官衔加“南京”二字的均是虚职,只有建议权,并非朝中掌实权的尚书。

也因为是虚职,所以湛若水能抽空去各地大办书院。他一生在全国十数个地方共创办了40多所书院,故被当代誉为大教育家。他在广州也创办了天关、小禺、上塘、蒲涧等书院,其中天关书院是当时的学术研究中心。

湛若水75岁才离开官场,至95岁临终前仍讲学。其弟子遍布各地,约有3900多人,不少成了硕学名宦。他的学派世称“甘泉学派”,与王守仁的“阳明学派”皆为世重。

湛若水的诗文亦有造诣,多阐述义理,也有自然超妙之作,有《湛甘泉集》传世。

湛若水在官场退休后回到广州城里定居,那就是当代湛家大街一带。他在家门南面附近办了天关书院,此书院一带后来成了街道,称天关里,后讹称天官里,当代开东风中路时成了马路一段。而继湛若水负责天关书院教务的大学者庞嵩,今日已少人知晓。




庞嵩,字振卿,南海张槎弼唐村(今属佛山市)人,人称弼唐先生。清初屈大均写的《广东新语》卷十“学语”中有“弼唐之学”一则,就是说他的学术地位。

庞嵩早年师从王守仁,嘉靖十三年(1534)中举人后,讲学于罗浮山。后来官至应天府通判、云南曲靖知府。他为官清廉,重视教育。他五十出头时离开官场回乡,仍然钻研学问。他在广州天关书院听到湛若水讲授“随处体认天理”等学说,十分佩服,即拜在湛若水门下。湛若水也十分尊重他,不但命他主持天关书院教务,还请他负责广州府各书院的学术研究活动。湛若水去世后,庞嵩曾请岭南知名学者到天关书院开学术研讨会,每月的初一、十五,在广州的名学者必到天关书院聚会研究学问。庞嵩能把王守仁、湛若水两家的学术融会贯通,深为其他学者佩服。著有《太极解》《图书解》《弼唐存稿》等。庞嵩于万历五年(1577)到广东西宁县(今郁南县)学宫讲学,后定居当地,77岁去世。

他去世后,天官里西面的长街“二牌楼”(今东风路的一段)建起庞弼唐祠,纪念这位大学者。

古代广州城中有不少纪念先贤的祠,是受道德教化渐入人心之影响。诗云:


古重道德教化,街多祠祀先贤。

冬日融融渐暖,犹胜夏日炎天。


监制松必青

主编:颜锦堂

技术编辑:卢泉有

guangdonglingnanshisheguangdonglingnanshish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