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让信息化成为教学改革的战略支撑

让信息化成为教学改革的战略支撑

——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解码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附小现象”

  由国家教育部门主办、、一课一名师”部级优课评选结果揭晓,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一附小)以36节部优课的优异成绩获得全国之冠,并荣膺江苏“三连冠”。

        作为全国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一附小自办学以来一直重视信息化建设,在20世纪90年代就基本实现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从幻灯片到投影仪,从交互式电子白板到触摸式智能交互大屏,从“新三机一幕”到智慧教室……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对学与教的方式的不断探索。从信息技术视域下课堂情境出发,以跨学科研究的视角融合心理学、课程论、教育技术学等理论、方法和成果,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已经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过程中,学校秉承“多维融合”的理念,以改进课堂生态、构建“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教育为抓手,以便捷高效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多维度、系统化地考虑学习环境的改善,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形成了“新技术视域下学与教方式的变革”的主张,推动了学校发展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附小现象”。在江苏省电教馆馆长吴胜东等业内专家看来,“一附小是江苏‘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典型,为江苏欠发达地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作出了示范和表率”。

  锤炼信息化水平

  “这是对教师信息化素质的锤炼,更是对学校课堂教学水平的检阅。”说起参与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部级优课评选,校长唐玉辉说,骄人的成绩是淮师一附小锐意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学研究的结果。

  学校告别了粉笔黑板,取而代之的是3D技术。当笔者走进一附小时,便看到了这样一幕:通过3D技术的运用,一只蝴蝶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了学生眼前,学生近距离清晰地认识蝴蝶的构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设备现代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在学校“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智慧校园”的方案中,笔者了解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与日常应用阶段,并开始了数字资源与应用系统的整合。通过对信息技术课堂环境外延与内涵系统化的研究,促进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及其环境的优化,完成了海量资源库建设,实现了“资源就在身边,交互即时实现”的个性化学习,使教与学更加高效。

  近年来,一附小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设计时注重体现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理念,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过程评价体系”为核心进行“智慧校园建设”。目前,学校已建成智慧校园,装备了“未来教室”、互动教学反馈系统、远程互动教学和智能高清演播系统,开设了11个BYOD数字化学习实验班,高质量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开展校企合作,为全校290多名教师和5092名学生开通了“学多多”实名网络空间,实现了个性化的资源推送和资源共建共享。在省级“智慧校园”创建推进过程中,学校高标准建成3.0版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实现了各种应用系统的无缝集成。

  孕育课堂新样态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重点在融合,关键在课堂,核心是学生发展。一附小以构建智慧课堂为核心,把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成长、个性化发展作为追求目标,变单调为丰富,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搭建平台;变记忆为探究,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拓展空间;变纯静态为动静态结合,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供支架;变单一为多维,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供保证,让每一位学生都经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发现、迁移运用的学习历程,实现了学与教方式的变革,形成了“智教慧学”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构建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下高阶思维发展样态。笔者发现,在孙欣老师的“确定位置关系”课堂上,课前她让学生猜一猜哪一位是来自新疆的客人李老师,让学生产生疑问,引入位置关系。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平板电脑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确定位置关系。课终,她又引入与新疆教师的互访环节,变换位置关系,进行有效迁移运用,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

  笔者了解到,每一节精彩课堂的背后,都有深入的教学研究作为支撑。如“四维评课法”是唐玉辉校长总结提炼出来的学校评课标准,也是教学的导向。教师在备课环节除了做好教材分析,更注重学情分析,明晰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学习可能的问题障碍,从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提升点;在课堂教学环节,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质量,追求学生的真实成长。

  学科专题研究提升研讨质量。在学校主导课题“小学生学习目标能级序列建构”研究的统领下,语文教学指向“言语实践”、数学教学体现“关联递进”、英语学科探讨“分级阅读”、综合学科注重“实践体验”。各学科均聚焦专题研究,以“问题”解决为起点,开展真实的课堂实践探索,使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2017年,一附小语文、数学、英语等7门学科全部代表淮安参加省级比赛,取得了好的成绩,赢得了业内广泛好评。

  磨炼高质量师资

  要达到教育信息化,首先要做到人的现代化。如今,学校的信息技术已然成为一种方式、手段,凝聚成一种意识、文化和生存状态,渗透到教师的生活和教学中。在此过程中,学校已经完成了从“技术升级”到“思维转型”的升华,不断推动教师队伍的主动变革。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也在发生着变化,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深度学习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与全学科融合教学为途径,采取多维联动的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协作式学习、创造性学习,实现课堂实践、课外拓展、课程开发与建构同步推进,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一次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我们就如初识西洋景的异乡客。之前参赛过的教师就是先行者,他们细心摸索,探究学科与信息融合的最佳点。当遇到难题时,同组的教师便一起探讨,如果难题得不到解决,学校的专家就鼎力相帮;如果信息化手段不熟练,就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帮忙指点。”说起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感受,徐林林老师告诉笔者,“优课”的理念就像火把,在教师的手中传递。在这样的传帮带过程中,磨炼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了他们信息化运用水平,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到“专业跨界”的融合。

  笔者了解到,学校在学科队伍建设上实行“老带新”,信息化素养提升实施“新带老”策略,有计划地开展校本培训,培养出了一支能运用融合理念进行教学研究的团队。近两年,教师在省级以上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竞赛中共计240人次获奖。在全国中小学创新(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大奖赛中,共有49位教师荣获一等奖,60多位教师荣获二、三等奖。,在全国引起广泛好评。、一课一名师”在线教研室中,全部来自一附小的研讨嘉宾以及现场的高清直播,。

  引领学生走向未来

  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检验的标准是学生的成长。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一附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教什么”转变为“学生学什么”,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时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信息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给予学生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交往技能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日益完善,他们能借助信息设备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显著提升。学校学生不仅在省市各类竞赛中有突出表现,而且在信息素养方面有很大提升。近百名学生在省航模锦标赛、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机器人等比赛中获奖,70余人次学生在市级以上相关竞赛中获得骄人成绩。2017年4月,在全国青少年计算思维Kodu编程竞技活动中,学校参赛的十名学生,获得了一金二银七铜的成绩。实际上,翻开近年来在省市全国电脑制作活动的获奖统计——2013年以来,市级奖项56个、省级奖项14个、全国奖项1个,这就是信息化带动学生发展的最好证明。

  学校严格按照江苏省课程标准设置,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探讨数字化学习的“常态应用”,培养学生通过个人空间进行资源管理,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学校还组建了学生电脑制作社团,开展“网络信息安全”系列活动,指导学生制作电子小报等。

  “未来是共建共享的时代,参与全国‘一师一优课’评选活动,就是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让一附小的优课进入教育部门的大数据库,让更多的人分享智慧的教育。这无疑也是对教育均衡发展的贡献。”唐玉辉校长这样对笔者说,也是这样才推进了学校新时期的转型性变革。



订阅号

传递最新教装动态

服务号

提供优质会员服务

华教壹传媒(简称“华教e传媒”)立足于打造多元化服务于教育装备产业的综合媒体运营与服务平台,并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装备采购用户和供应商提供多元化的专业供需对接服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