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教育信息化3.0时代是什么样子?答案就在苏州了!

教育信息化3.0时代是什么样子?答案就在苏州了!

“这个卡可以免费搭乘公交、轨道交通、借阅图书,还能记录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学习状况,对孩子太重要了!”严伟凡就读于苏州中学园区校七年级,由于他一不小心把“卡”给丢了,父亲第一时间前往苏州市“教育E卡通”管理中心补办。严先生所说的“卡”指的就是“教育E卡”。自2014年起,苏州市将“教育E卡”与市民卡融合,拓展其校内外应用功能,实现了身份认证电子化、师生学习数字化、数据管理信息化和个人成长记录反馈智能化。如今,“教育E卡通”已经惠及苏州全市近40万义务教育学段的学生。

“E卡通只是我市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缩影。”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高国华介绍说,该市一直以来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把手”工程,2013年颁布了《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将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各个环节。4年多来,随着苏州教育信息化步伐的迈进,具有先进网络设备的“未来教室”开始逐步替代传统教室;课堂上不再是简单的教学,而是不断纠偏与创新;基于动态的数据分析,即时的评价反馈和立体的交流互动也成为了现实。这些变化不断推动着师生实现创新性、开放式的教与学。

平台升级:共享海量资源

左边屏幕显示PPT课件,右边屏幕用来板书或现场展示。在苏州市第十二中学,物理教师邵华正在给八年级学生上《凸透镜的成像原理》一课。邵华用指尖轻轻点触屏幕,左右拖动,凸透镜的成像特点清晰显现。尽管没有利用实物,也没有用到黑板和粉笔,但通过屏幕展示的效果以及学生手里Pad终端所反馈的课堂练习情况,邵华知道,这节课重要的知识点学生都已经掌握了。

 

邵华所使用的是基于StarC系统的智能双板。除了具备以前电子白板的功能,这个平台拥有海量的教育教学资源,还具备随时联网搜索、存储板书以及同屏显示、整合等功能。“这个平台直观、生动,将黑板无限扩大了,可以让课堂具有延续性,学生很容易找到一节课的‘根’。”邵华说。

 

十二中教师StarC水平测试


具有智能双板的教室被称作“双板教室”,而具有8块电子屏和多个摄像头、学生人手一台Pad终端的教室则被称为“未来教室”。2013年,苏州市教育局与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 “未来教室”建设作为“苏州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十大工程之一。在2013年试点建设的基础上,该市先后投入近1.4亿元资金,建成标准“未来教室”125间、“双板教室”148间,另外还有1间音乐“未来教室”,它们分布在83所中小学校,并全部投入使用。苏州市电化教育馆馆长顾瑞华介绍说,不只是“未来教室”的搭建和普及,目前全市已经建成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7000多间,高品质独立门户网站689个。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苏州教育信息化已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均衡,高标准完成了“校校通”优化工程和教育城域网二期改造工程,全面升级了苏州教育城域网络中心核心设备和主干带宽,全市所有学校拥有100兆以上光纤,为民工子弟学校免费开设了集群式网站,改变了学校资源由于“各有地盘、规划不一”所造成的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的状况,“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泛在学习环境已经构建了起来。

 

据悉,到2020年,苏州将实现区域内统一上网认证,重要数据异地备份,网站集群化管理,200间“未来教室”实现独立网段运行和管理,关键业务全部实现内网运行。在苏州,教育信息化平台搭建已被列入政府责任考核目标,每年100个教育监测数据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占6个。


教师升级:变身“教学引导者”

最近一段时间,金阊实验中学校长陈荔很是高兴:“开学第一周就收到来自全校不同学科教师的文章59篇,内容全是关于在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教学时的思考。”

 

金阊实验中学2015年8月正式独立建校,教师的平均年龄31.6岁。同年9月,学校开始进行信息化教改实验。陈荔认为,这是学校发展的一个好契机,“年轻教师缺乏历练,但他们喜欢接触新事物,信息化教学改革是他们学习发展、提升自我的好机会”。

 

金阊实验中学学生用pad上课


信息化是一种技术手段,会对教育产生正面影响,但也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陈荔一方面督促教师主动学习、思考,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培训。

 

建设的目的在于“用”,使用的关键还是在教师。苏州市在启动“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时,就开始建立由“未来教室”校本培训、市级种子教师培训和应用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组成的三级培训体系。校本培训主要针对教师技术层面的基本应用与操作,市级种子教师培训主要结合教学设计、说课和公开课展示培养一批能在全市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的种子教师,高级研修则侧重培养专家型数字化教师。

 

据统计,“五年行动计划”推行以来,苏州全市共有19044名教师参与了“未来教室”专题培训。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各学段、各学科涌现了约300名市级种子教师和20余名专家型教师。他们在全市、本区域和本校以组织教研活动、公开课展示和担任培训师等形式普遍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不仅如此,2016年,苏州开始培训数据分析师,已有40名一线教师接受了首轮培训。

 

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简单的“信息看门人”或“知识打包员”,而是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根据规划,通过各项培训和活动的开展,到2020年,苏州所有的教师都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5%以上的教师将具有数据分析师资格。”顾瑞华说。


目标升级:融合创新育人才

近来,苏州市第三中学高一(3)班学生朱一陈发现,最近做的练习题都是之前小练习中出现的易错题。而他通过巩固这些易错题,又重新梳理了知识点,最终将“数列”这个难关攻克了。

 

在苏州三中,每次做练习,学生都不再写上自己的名字,而是贴上自己专属的二维码。遇到测验,通过扫描,学生所有的做题信息都会被录入极课大数据系统,并上传到云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和处理,根据统计数据把易错题收藏、整理、改编和再推出,让学生在难点学习区反复练习。同时这些数据也会反馈到家长终端。

 

三中未来教室


顾瑞华认为:“现代教育培养的不是一个行业的精英,而是培养有应对未来能力的人。这种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等。”而像极课大数据系统这样,通过动态的数据分析和即时评价反馈,就能实现学生及时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的目标。

 

在苏州,不少学校都作出了各自的信息化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探索。如苏州第十二中学的“云阅卷系统”和“成绩跟踪分析系统”,能够智能命题、自动批改并形成数据分析报告,真实反映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对教学内容作出调整。星洋学校则利用 “云课堂”的架构形式,允许系统自由对接第三方云平台和技术应用,教师可根据教学情况灵活地加以选用。相对于一些封闭的整体打包的商业化云课堂模式而言,这样的平台更有利于教师个性化地推进课堂教学以及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如果说电脑、投影、电子白板的使用是教育信息化的1.0版;以“技术应用与教育实战”的深度融合为标志的数字校园是教育信息化的2.0版;通过大数据分析,让技术服务于人,尊重规律,弘扬个性,以此为特征的“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的3.0版,那么,苏州,正稳步走向教育信息化的3.0时代。

(来源:江苏教育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