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互联网+时代,三大策略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互联网+时代,三大策略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面临的困境,不仅制约着“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与创新的进程,而且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要让教师“充当技术支持的创新先锋”,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机构及其实践者和研究者,要共同携手探索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与方法。


(一)基于大数据技术分类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学习是一个受许多变量影响的复杂过程”“如果不考虑学习者的动机及其在特定任务上的能力倾向,则高质量的教学是不可能是有效的”。提升不同信息化环境下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教学能力的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必须综合分析和统筹考虑不同个体的学习状况与学习需求,大数据采集工具、泛在采集处理平台和数据分析系统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及时获取和快速处理多样化的海量数越来越容易,对“城市社居民社区公共服务需求的精准化供给”等应用大数据技术对许多社会问题的突破性解决,为解决教师教育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要综合考虑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文科教师与理科教师、低段与高端之间的差异”大数据技术使人们在获取和分析教师专业发展数据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从不同维度进行分类培训。利用联网运行、采集了各类教师基础信息数据,为每位教师建立了电子档案的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三通两平台等环境,进一步收集中小学教师的个人知识与能力等背景数据、专业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数据,能力发展需求的预测数据,根据对这些数据的全面收集和精细分析,生成不同维度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状况的分类结果,根据分类结果,,为每位教师提供适切的学习与培训服务,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实效性。


(二)构建一体化网络教研体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1.构建一体化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研资源建设与应用体系


优质资源是中小学教师学习的基本条件和基础性学习服务需求,许多承担教师培训工作的教育机构为了节约培训成本,不愿意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开发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研修资源。传统的由教师教育机构或相关部门及企业负责建设研修资源,培训单位组织教师应用资源学习的研修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难以适应“互联网+”环境下中小学教师开展个性化高效学习对多元化研修资源的需要。


移动互联网和数字摄录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普及,使在线开放课程、微课、直播课等新型研修资源不断涌现,也为中小学教师创造了更多参与信息化研修资源建设的途径,不仅有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开设直播课,一些企业和社会机构,也整合高校、中小学等多方面力量,系统开发了面向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许多优质慕课和微课等资源。例如,“爱课程”启动的“教师能力提升类MOOC课程建设项目”,通过面向国内重点高校与机构的优秀团队定向征集开发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等慕课,项目首批课程首轮选课人次高达10余万人。这些自主自愿选读课程的中小学教师,不仅认真完成了相关作业或作品,还利用课程空间与同行积极研讨教学实践与专业学习中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使中小学教师可以及时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和教学反思等,以视音频等多媒体方式记录,上传到网络空间寻求指导或分享交流。互联互通的“网络学习空间”将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教研员等相关研究人员聚集在一起,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研员、同行都可以对中小学教师上传的内容进行讨论和点评,这既使内容上传者遇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学反思更加深入到位,同时也生成了其他中小学教师学习的生动鲜活的研修资源。在这个交流研讨过程中,中小学教师既是研修资源应用者,又是资源建设者的角色被有机地统一起来,这种由各地专家、教研员、同行共同参与的研修方式,不仅丰富了信息化教研资源,而且有效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在“互联网+”的支撑下,形成了一体化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研资源建设与应用体系。


2.构建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多元提升模式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要融合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模式、教研模式,鼓励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网络研修等活动,继续教育要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随着“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等“三通两平台”的逐步建设完善,,可以通过设计恰当的研修主题,组织中小学教师积极建设和应用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将中小学教师自主学习、面对面教研、在线研讨、现场培训和网络培训与研修等各种学习发展活动有机融合,构建起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多元提升模式。


中小学教师可以根据学习需求和学习偏好等个人情况,在“现场培训+网络研讨”“在线学习+校本研修”“自主学习+网络研讨”等多种模式中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能力提升方式。这使中小学教师在专业能力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实现和尊重,教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持续性被有效激发和维持,相关部门和培训机构的工作量大幅降低,他们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及时调研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和发展需求,分析整理这些问题和发展需求,组织有关人员设计高效的混合研修活动或创建有针对性的在线研修话题,组织引导中小学教师持续深入地参与学习研讨活动,使中小学教师在参与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研修活动中,有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3.构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立体化支持服务机制


无论什么机构以何种形式组织中小学教师学习和培训活动要取得真正效果,都需要通过教师的日常教学和教研活动来实现,中小学作为教研实践基地所提供的支持服务程度如何,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校本培训具有长期连续性、实践性、灵活性和经济性等特点,能够克服集中培训容易造成工学矛盾、学习成本偏高等问题,是中小学教师教研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校本培训是中小学自己规划和组织的培训活动,容易在学校自身单一环境、师资力量、教研水平等因素制约下出现培训内容有限、培训质量欠佳等问题。“互联网+”使各种新技术不断在教育领域快速应用,数字化研修环境的不断完善和网络学习资源的日益丰富,为中小学校本培训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模式,泛在学习、技术增强的学习逐渐成为教师学习的新形式,,要“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中小学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资源,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校本研修与网络研修的有效融合,推动教师开展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学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研究课题”。学校要整合利用多种网络渠道和资源,有效组织从学校和个人发展目标与需要出发、从信息化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出发的各类混合研修活动。中小学是教师开展专业学习和教学实践的重要基地,学校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师学习与培训支持服务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师架起全面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互联互通的桥梁,有关部门和教师教育机构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学习分析等技术,针对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交流平台和学习资源支持、及时的咨询辅导支持、科学的评价反馈等支持服务,中小学通过与各级各类机构的合作与协作,建立起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立体化支持服务机制,将教师的自主学习、在线研讨、现场培训和网络培训与研修活动进行有机整合,为教师利用零碎时间开展系统学习提供持续系统的服务。


(三)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在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混淆角色,职责不清的情况,要组织引导相关部门,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发挥评价的本质作用,激励、调控和保障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持续发展。


1.解除考试认证与培训的捆绑关系,建立独立的定期考试认证制度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中小学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借鉴一般职业资格认证由相关部门实施考试认定制度的做法,鉴别和认定中小学教师在某一时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是否达标,对考试合格的教师,应授予有一定时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认定证书。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无论教师在培训前的测试结果如何,都必须从相关培训机构提供的资源中选择一定数量课程进行被动学习的现状,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教师,让拥有证书的老师,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机构组织的培训。对于未获取证书的教师,则可以在规定时期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提升能力水平以通过考试,获得证书。建立科学的考试认证制度,既可以使中小学教师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更强的主体性,又使他们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得到尊重,而且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避免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并且还可以减少培训机构的工作负荷,使他们可以将更多精力倾注于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率。


2.建立稳定可靠的评价机制,摆脱行政手段的干预教育行政部门之所以会动用行政手段干预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与提升,在于教师管理部门没有建立稳定可靠的评价机制。吉尔伯特等学者认为,测评可以确定个体的优势和劣势,以便改善个体的行为等;可以将个体安排到最适宜的方案中,以提高其成功的可能性;还可以将个体分配到不同水平或不同类别的任务中。有关部门应当充分整合各方面专家资源,开发科学的测评系统和完善的测评资源库,让中小学教师可以随时进行自我测评,,提供客观准确的测评结果,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测评功能与作用的评价机制。利用及时科学的测评服务,使教师通过主动测评可以准确了解自己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使学校和培训机构可以对教师进行合理分类,分别设计合适的学习培训方案,使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随时掌握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决策,不再盲目干预。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动态的过程,要根据信息化教学与教育变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测评资源和考试内容,引导和规范小学教师自觉主动地跟随技术革新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中小学教师必备的重要能力,是决定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和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根本力量。为了应对“互联网+”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新挑战,摆脱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面临的困境,我们提出了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分类发展、构建一体化网络教研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等基于“互联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以期促进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健康高效地发展,为“互联网+”时代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高质量的师资保障,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

本文来源:《中国电化教育》,作者:杜玉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