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 > 天底下到底有没有免费的午餐?大冶金贸大厦四楼告诉你“一定有”……

天底下到底有没有免费的午餐?大冶金贸大厦四楼告诉你“一定有”……






  “走,到‘免费食堂’吃饭去……”20日上午11点多,在大冶罗桥工业园工作、没时间回家做饭的郑秀莲和同事陈梦姣,兴致勃勃地往大冶金贸大厦四楼雨花斋赶。


这个名叫雨花斋的免费食堂,是大冶一位老板开办的,平均每天服务她们这样的“家人”100多名。



“欢迎家人回家吃饭”



郑秀莲和陈梦姣根据金贸大厦一楼的指引牌,很快到了四楼雨花斋。


“欢迎家人回家吃饭……”当她们一进门,一位身着马甲的义工就朝她们满脸微笑地弯下腰,叫道。


在这里,前来吃饭的人虽然与义工及开办者都不认识,但都被义工称为家人。


她们来得比较早,开饭时间是11点半。


她们坐到餐桌前,看着前面墙壁白板上播放感恩文化片《人是教得好的》。这部片子以多名曾经恶贯满盈的死刑犯,现身说法感恩文化对他们灵魂的再造。她们瞅了一下两边的墙壁,每边墙壁上都悬挂了《感恩词》、《六和敬》、《四了》等感恩文化展牌。





这里的氛围确实不一般。


不一会儿,大冶兴盛小区居民郑子艳和她的3位邻居、地税公寓居民    刘淑静和她的一家人、罗桥街办石洪甫村村民石国忠等“家人”,从四面八方陆续赶来了。


这里共有29张餐桌,可以同时坐58位“家人”。


11点半到了,另一位义工就拿起话筒,提示道:“家人们开饭了,请吃多少盛多少,吃不够再盛。先请1号桌和2号桌的家人……”


于是,坐在1号餐桌的郑秀莲和陈梦姣,及2号餐桌的“家人”,来到饭菜供应处排队打饭。


为了现场秩序不乱,这里提示“家人”们按餐桌的顺序,依次打饭。


早就站在饭菜供应处的一名义工,立即拿起一副碗筷,举过眉毛,弯下腰,递给郑秀莲。其他“家人”一一靠近后,这名义工就一一“举碗筷齐眉”。


饭菜供应处的另外两名义工,则拿着亮锃锃的锅铲和瓢,给“家人”们一一添饭菜。





这里共准备了清炒花菜、清炒白菜、豇豆炒辣椒等6道菜,以及白菜煨玉米一道汤,全是素菜。


这里只提供素菜。


当“家人”们开始吃饭时,一个格外柔和的提示响起“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个提示出自明代著名教育家朱柏庐的《夫子治家格言》。随后,一首格外舒缓的儿歌响起“留给我们的孩子,一个干净的地球;留给我们的孩子,一条清澈的河流……”。这首儿歌名叫《一个干净的地球》。接着,一段格外柔软的纪录片解说词响起“为什么一定要传播正能量,学过物理学的人都知道,自然界是有磁场的……”。这段解说词名叫《您该知道》。





不料,好几位“家人”像在餐馆聚餐一样,边吃边聊,大声喧哗。


一名义工就连忙拿起话筒,举起牌子:“请保持安静……”


这几位“家人”一看气氛不对,就面面相觑,低下头。


于是,现场除了轻微的碗筷起落声,就是“柔软”、“舒缓”与“柔和”声。


10多分钟后,大部分“家人”快吃完了,义工就提示道:“我们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壶水,请用这壶水淘碗里的油渍、米粒、菜叶吃掉,光盘……”


原来,每张餐桌上早就放了一个水壶,水壶里盛了温开水,而水壶外壁清晰地写了“惜福水”三个字。




他们用“惜福水”吃完油渍、米粒、菜叶后,就纷纷离开了,不用掏一分钱。


而站在门口的义工,对每一个离开的“家人”,满脸微笑地弯下腰,叫道:“欢迎家人再回家吃饭……”


这时,陆续赶来的“家人”,立即坐到刚刚“翻台”了的餐桌前,开始第二批进餐。


这里中餐服务时间原定截至12点,但因人数较多,很多餐桌都要“翻台”一次,而截至时间顺延。


他们虽然进餐较晚,但受到的服务和氛围与第一批相比,没有任何区别。





免费食堂已开4个多月了



大冶这个免费食堂,于今年6月19日开张。


记者曾于6月底到现场探访过一次,担心它不能坚持。


黄石百事威小区曾有一家相似的免费食堂,在开张数个月后,就悄然关门了。


它的负责人柯先生告诉记者:“因资金跟不上,难以为继……”


大冶这个免费食堂的开办者叫黄开让,他原来一直做矿生意,是个矿老板。1994年,因误食有毒荤菜而被医院“判了死刑”的他,在前期治疗、后期只吃素菜的情况下,病情竟然好转,最终完全康复。今年春节后,没有再做矿生意的他,为了推广素食及感恩文化,就吸收全国第一家雨花斋的服务经验,把自己在金贸大厦买的写字楼改造成免费食堂。经连续3个月装修、投资90多万元,免费食堂的硬件才“达标”。随后,他邀请大冶诚敬传统文化中心的原义工陈明香等人帮忙当服务员,才使“软件”也“达标”。


免费食堂的面积有700多平方米,餐厅(含进餐处、饭菜供应处)、厨房等功能区布局合理;各个功能区的墙壁都悬挂感恩文化展牌,总计100多个。其中餐厅的墙壁除了每面都悬挂感恩文化展牌,还配备投影仪用的白板及保真音响;每天8名义工,除了大冶诚敬传统文化中心的原义工,还有大冶环保志愿者协会等社会上好心人;每天中餐7道素菜左右,菜的分量和饭的分量都足够;每天晚餐若有大量“家人”预订,依然提供免费服务。


自开张4个多月来,免费食堂平均每天免费服务100多名“家人”。


在前两个月,黄开让每天为米、菜、油、水、电等开支掏出600多元钱,最近两个月,部分“家人”自愿捐赠,让他掏的钱减少了不少。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吃饭的“家人”会越来越多。


这让他非常开心。


虽然他每天还要掏一些钱,但是他的“目的”达到了——推广,就是让更多的人感受。


“凭我的决心和大家的支持,免费食堂在我的有生之年一定会持续开下去,”今年48岁的黄开让,在记者20日中午第二次采访他时,斩钉截铁地说。


目前,他开办的雨花斋式免费食堂,在整个大冶及周边地区是唯一一个。



免费食堂不仅可以免费吃



记者看到,郑秀莲和同事陈梦姣在免费食堂吃完饭后,没有再回家做饭,而是步履匆匆地往陈贵镇客户家赶。


“免费食堂不但免费,而且服务态度特别好,”她们说。


记者采访得知,大冶不少市民正因为免费食堂“免费”、“服务态度特别好”,才纷至沓来。然而,它的魅力不仅仅如此。


家住大冶雅兴花园小区的郑林琳和她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王志刚(化名),在免费食堂吃完饭后,边走边聊:“是不是又受到了一次感恩文化的熏陶……”


原来,王志刚曾有吃完饭碗里剩饭的坏毛病。他母亲曾多次“威逼利诱”他,都没有让他改掉坏毛病。今年7月,他母亲听说免费食堂后,就来尝试了一下,随后,感到不一般的她,就把他带到了这里。他第一次来时,发现这里的氛围(比如白板上播放的片子、墙壁上悬挂的展牌、音响里传出的提示)与家里、餐馆都不一样,就惊奇地转了一圈,接着,看到一拨又一拨陌生人都用“惜福水”吃完剩饭、几乎没有留下一粒米、一片菜叶,就惊奇得久久难以忘怀。他第二次来时,就学着身边的人,吃剩饭,第三次来时,就主动把剩饭吃完。后来,他不管在家里还是在餐馆吃饭,都没有剩饭了。


郑林琳不禁感到,儿子王志刚之所以改变,就是受到了感恩文化的熏陶。




经常来免费食堂吃饭的王金玲则有另外一个故事:她与老公2011年结婚后,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她觉得身边很多男性朋友都发达起来了,而老公死守一份工资实在没用。她老公则觉得她没有照顾好他和孩子,实在不贤惠。今年8月,在和老公再次大吵、闹离婚后,她被朋友带到了免费食堂。她在抹完了眼角的泪水后,听到舒缓的儿歌、看到展牌《六和敬》上的“身和同桌、口和感恩、意和同素、见和同根……”,心情就平缓了很多。随后,因为不愿在家做饭,她经常来免费食堂“混饭”。义工陈明香听说她这位“家人”的变故后,就趁着其他“家人”吃完饭离开的时间,作为她的“大姐”,举例说明懂得感恩夫妻的幸福生活。一个多月后,她的某些观念竟然发生了改变。她觉得以前的夫妻矛盾,都是自己的虚荣心太重、感恩的心太单薄。后来,她把老公约到免费食堂吃饭。她老公的某些看法也悄然改变了。于是,他们和好如初,做恩爱的一对。


记者采访得知,像王金玲夫妻、王志刚的故事,在免费食堂并不鲜见。


当然,记者同时采访得知,某些“家人”因本身感恩意识很强,或其他原因,并没有明显改变。


大冶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免费食堂不仅提供了免费饭菜,还是社会微课堂。估计越来越多的大冶市民会在这个“社会微课堂”,进一步增强感恩意识,付出感恩行动,做个幸福的人。




作者小记:黄石东楚晚报记者,80后,中国赵超构新闻奖(中国晚报界最高奖)一等奖获得者,并多次获得中国地市州新闻奖及湖北新闻奖。发现真善美是他的孜孜追求,揭露假丑恶也是他的不变责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