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 > 激活基础教育“神经末梢”

激活基础教育“神经末梢”

河南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焕发蓬勃生机——

新建的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高沟小学服务周围十多个行政村,学校基础设施良好,功能用房完备,手工、书法、计算机、绘画、音乐表演等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图为新安县铁门镇高沟小学音乐教室内,老师崔影正带领二年级学生学习《卖报歌》。

     的胜利闭幕后,,聚焦领导关心、人民关注、社会关切的教育问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行动实施半年来,全国教育系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瞄准问题、攻坚克难,取得明显进展。为展现该行动的成效,,即以一场开在基层的新闻发布会、一次媒体采访团深入基层采访的形式,充分反映教育一线的鲜活实践。本报今天开设“教育奋进之笔1+1”栏目,报道记者走进河南教育一线采访的所见所闻,敬请关注。

    2017年秋季开学典礼那天,在拔地而起的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高沟小学,当着100多名学生家长的面,校长朱雪军哭了。

    “新学校修起来了。我一定把你们的孩子教好,这是我对你们的承诺。”短短一句话,朱雪军数次哽咽。

    此前多年,他和5名教师、80多名学生在200多米外的一栋老式两层教学楼和几孔破窑洞上课、办公。站在老校区的院子里,新学校每天的建设一览无遗。

    “我看着新学校一砖一瓦起来,那是激动啊,盼了多少年了。”朱雪军说。

    帮助朱雪军实现梦想的,是河南近年来大力推进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这两类学校是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2014—2017年,河南集中资金259.45亿元,对这两类学校进行改造。仅2017年,河南便改扩建或新建寄宿制学校600多所。2018年,全省将改扩建或新建900所寄宿制学校,每个县至少有一半的乡镇要完成改扩建或新建一所寄宿制小学。

    校长:我的梦想成真

    铁门镇北部山区,分散着好几个村庄。

    曾经,这些村庄村村有学校。这些学校虽然在当时解决了村民子女上学的问题,但受制于种种原因,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极差,教学质量长期低下。近年来,很多学校更是面临生源流失的难题,一些学校的办学已经到了难以维系的地步。

    河南省启动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后,当地政府多方论证,选定交通条件便利的高沟村,决定在此建立新校。按照规划,高沟小学将容纳近600名学生读书,可供100多名学生寄宿,大大改善附近7个村孩子的就学条件。

    从得知新学校即将开建的那天起,朱雪军就充满期待。

    他常年在乡村小规模学校摸爬滚打,对这些学校的艰苦,有着深刻感受。

    “生活上的苦,忍忍也就过去了。最主要的是限制条件太多了,新教师不愿来,课程开不齐,教不好,耽误人家孩子一辈子。”朱雪军说。

    他一直有个梦想,希望农村的学校和城里的学校一样,有窗明几净的教室,有功能齐全的设备,孩子们在学校里又唱又跳,又学知识,又长身体。

    2017年夏天,新高沟小学建成交付。新学校里,塑胶场地和跑道一应俱全,图书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手工坊、计算机教室设施齐备,宿舍整洁舒适,餐厅干净卫生、三餐丰富。梦想成真的朱雪军在开学典礼上激动落泪。

    感到兴奋的还有杨沟村村民段小伟。杨沟村距高沟村4里地,新学校建成后,他的儿子转入就读,还成为一名住宿生。身为家里唯一的壮劳力,段小伟非常高兴,“以前每天都要接送孩子,管吃喝,想去县里打工都抽不开身”。

    尽管如此,他还是怕儿子在学校吃不好。第一个周末,他在校门口接到儿子,问:“老师说天天有肉,是不是真的?”儿子点头。他又问:“你吃饱吃不饱?”儿子又点头。

    段小伟还是有点不放心。他捏捏儿子的胳膊、大腿,没掉肉,好像还长了点儿。这下,他放心了。

    读书,不花钱;住宿,不花钱;政府每个月还给住宿生伙食补贴,段小伟需要自掏腰包的伙食费才100多块钱。看着孩子们住得好、吃得好、学得好,段小伟和村民们打心眼里高兴。

    变化不只发生在高沟小学一所学校。两年前转入青要山镇中心小学后,三年级的樊佳静第一次见到了电子白板,语文课上老师放的鲸鱼图片让她记忆犹新。新学校还有了可以踢球的草坪、计算机教室和书法社团,一切都让她觉得既新奇又兴奋。

    2016年搬入新校后,正村镇白墙小学终于有了自己的操场,不用再跟别的学校合用一个操场了。今年,学校的新宿舍楼和教师周转房开工,以后孩子们就可以在学校洗澡了。

    这些学校的变化是河南全省加快推进两类学校建设的缩影。“十三五”期间,河南省内凡是无寄宿制小学或不能满足寄宿需求的乡镇,将至少改扩建或新建1—3所农村标准化的寄宿制学校。整个“十三五”期间,拥有1.5万所农村学校的河南,将改扩建或新建4700多所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

    教师:不仅扎下根,还要教得好

    在迅速改善两类学校硬件设施的同时,河南还把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摆在关键位置。

    2014年前,由于办学条件简陋,5个年级只有两名老师苦苦支撑,陈村小学老君洞教学点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时被列入了撤并的考虑范畴。老君洞教学点地处偏远山区,学生到中心校就读需要走很长的山路,要求保留教学点的群众呼声很高。教育局、县政府领导多次来校调研后,拍板决定,老君洞教学点不仅不撤了,还要投资建新校。

    2015年投资300万元的新校舍投入使用,教师也有了周转房,每人一室一厅,生活娱乐设施完备。不仅让两名教师扎了根,还吸引来两名新教师。

    班班通加上与中心校的密切联系,帮助教学点的老师快速提升教学能力。纯洁是学校一名全科教师,去年开始带一年级新生,之前带的都是高年级。刚接手时她常常摸不着头绪,课堂上她在讲台上面讲,学生就在下面说。之后,纯洁主动要求去中心校一年级随堂听课,向中心校老师请教管理低年级学生的方法。

    纯洁说,中心校的教师经验更丰富,在中心校听课、评课,班级管理、如何更好地提升课堂效率等方法拿来就能用,还有一些教学方法是自己以前从没意识和关注到的。

    近年来,河南不断强化两类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自2009年实施“特岗计划”以来,河南已投入专项经费64.3亿元,招聘10.5万名特岗教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2016年至今,河南累计招聘小学全科教师4000名。

    新安产业聚集区实验学校是一所位于城乡接合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2014年由原铁门三中、铁门四中合并而来,解决了附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上学问题。

    建校后,校长王建锋开始思索如何让学校摆脱落后局面、站稳脚跟。经过思考,他决定从两个方面来抓,一是要加快课改,二是推动教师队伍成长。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建锋了解到翻转课堂的概念,决定在学校试水。也是从那时起,数学教师韩冰接触到了这个新鲜词。

    每周开展一次大教研,每天开展一次小教研,每堂课准备两个导学案,最终落脚到改革课堂环节和师生上课习惯。韩冰班里的学生被分为7个组,按组固定座位,每次上课前通过微课和导学案自主学习,课堂上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一部分简单的问题,后再深入讲解没有解决的共性问题。

    课堂流程的变化推动教研不断深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上课积极性持续提高,课堂效率也随之提升。王建锋说:“我们尝到了课改的甜头,也意识到,不改革就会落后,只有改革才有出路。”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河南省两类学校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乡村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毛杰说。

    专家:乡村学校应有自信

    的报告强调,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近日,国办又印发《关于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切实解决两类学校发展滞后问题,努力办好公平优质的农村义务教育”。

,,受多方面因素制约,两类学校仍是教育的短板,存在规划布局不合理、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保障不到位、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全面加强建设,提升育人质量。

,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10.7万所,在校学生384.7万名,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5.8%。

    在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看来,10.7万所小规模学校集中了贫困程度较深、无力进城上学的弱势人群家庭的子女,是教育现代化最难啃的“硬骨头”。

    此外,农村小学的寄宿生人数达到934.6万,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14.1%。这些学生面临着交通、食宿安全和学习、情感危机等一系列挑战。

    邬志辉认为,面对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儿童大量存在的现实,尊重农村家长就学选择、全力打赢两类学校建设攻坚战,是体现新时代高度重视和努力办好乡村教育的战略举措。

    河南是人口大省,义务教育学校数、在校生数均居全国第一。正因如此,有关人士认为,河南省加强两类学校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在全国有示范意义,“如果河南都能做到,其他省份同样可以做到”。

    邬志辉同时建议,在未来的发展中,两类学校要摆脱“低人一等”的心态,要学会树立“优势思维”。

    不久前,邬志辉跟随民进中央和全国政协去调研,发现很多乡村儿童不熟悉乡村,不热爱乡村,更不认同家乡。这不禁让他感慨,如果乡村儿童不熟悉乡村、不热爱乡村、也不认同家乡,又难以融入城市和被城市接纳,他们就将成为无根的一代人和精神漂泊的一代人,很难找到认同。

    邬志辉分析说:“两类学校并不是‘落后’的学校形态,它们只不过是‘独特’的学校类型。乡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文化、乡村的农业生产与社会生活、乡村的生态环境与传统等都可以成为教育资源。乡村教育要让乡村的儿童和青少年认识家乡特质和比较优势,确立乡村自信,扎下乡土根脉。”

    在老君洞教学点,教师邓盼已经工作了3个年头。邓盼酷爱书法,是洛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新安县是书法大县,乡村活跃着一大批农民书法爱好者。近年来,练习书法的农村孩子却越来越少,这让邓盼感到肩上的责任。他在教学点建立起书法社团,课余时间教学生写字,希望给他们心里种下书法的种子。

    “这里很美,风景秀丽,远离喧嚣,孩子们应该有和自己的故土对话的方式。”邓盼说。

    在教学点的书法教室里,邓盼手书的“乐在其中”四个大字高高悬挂。正逢立夏,教学点围墙外,一排月季花开正盛,不远处即是大片农田,微风吹过,麦浪起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