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资讯 > 【最身边】广州大学城高校有望实现学分互认、学位互授

【最身边】广州大学城高校有望实现学分互认、学位互授



相信很多人已经听过很多所谓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但如何从为数众多的高校中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的大学来学习呢?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树立“人校匹配”的思想,走出“有什么分数上什么大学”的盲信、盲选误区



未来,广州大学城12所高校有可能实现学分互认、学位互授。


11月29日上午,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在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召开。番禺区、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的相关负责人,以及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邱学青、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焦方太、星海音乐学院副校长蔡乔中、广州美术学院副校长林蓝以及来自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大学委会以及12所联盟高校相关部门负责人、一线教学管理人员30多人与会,就如何进行大学城本科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全国教育特色高地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议重点针对《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本科教学资源共享与合作协议书(征求意见稿)》、《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本科教学资源共享与合作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2个文件进行了充分讨论。华南理工大学作为本科教育教学分委会的轮值高校,在会上对任期2年以来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并提出了目前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与会高校对后续工作的具体实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且达成了良好共识。

番禺区负责人在发言中认为,广州大学城是番禺区经济社会发展非常有力的助推器,番禺区目前处于发展的关键的时期,国际创新城、思科创新城的发展急需高校的人才,希望校地双方的合作越来越紧密。

针对目前校际资源共享遇到的体制问题,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负责人表示,广州大学城在广东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广东省教育厅会在政策方面支持推进大学城本科教学资源共享协议书和实施办法的落地。各联盟高校要加强共识、共同分享优质成果,实现共同发展。

邱学青在会上表达了学校对各联盟高校的感谢,他指出高校联盟是一个很好的沟通、联络、共同进步的平台。联盟应该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进一步探索共享的内容、层次和模式。高校间资源共享可以实现共建共赢,各联盟高校共同努力,加上政府的支持和推动,联盟的工作一定会做的更好,为促进各高校自身的发展和地方政府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贡献,为整个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做出典范。

会后,与会人员还参观考察了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创新创业基地。



投票





相关: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 为何“联而不盟”?



  记者 谢中秀

  在所有人眼里,大学城都是一个没有围墙的资源共享体,场地、课程、图书馆等资源大学城学子都可以随意使用。2014年大学城十二所高校也共建了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提出共享课程、图书馆、实验室。然而联盟进行了一年多,大多数大学城学子却对共享资源知之甚少。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为何“联而不盟”,空有联盟,没有实质?


  大学城联盟,始于建“城”之初


  从1999年开始,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不断扩招的形势,中国开始了一股新建大学城的热潮。截至2015年3月,根据不完整统计,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大学城已有50多个,有11个最为典型,包括东方大学城、松江大学城、广州大学城等。其中,广州大学城的最负盛名,也受到最多称赞。

  大学城的建设是以大学为主体,城市为依托,以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和产学研一体化为主要目的,其中聚合资源,共享资源,以达到协同发展是最为重要的考虑。

  广州大学城也出此目的。建设广州大学城的初衷之一就是聚合十二所高校,整合资源,进行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2004年广州大学城建成投入使用,经过8年摸索,2012年,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实施广州大学城提升计划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大学城提升计划”),计划用10年时间,实施71个项目,将大学城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文化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其中,学术资源共享,就是其中重要一环。

  也是出于此考虑,广州大学城在2014年12月30日的广州大学城建成十周年成果展上成立了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致力于整合大学城高校资源,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推动大学城十二所高校学分互认、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本科生联合培养等共建项目。

  事实上,早在2013年9月,广州大学城就启动了十所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当时尚属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专项项目之“广州大学城资源共享项目”,十所高校本着“互利、自愿、利于交流”的原则,建立开放、高效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为目的,集团采购3种电子资源( 博看期刊数据库、 书香广州大学城、中科VIPExam数据库),供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学子登录使用。

  2015年4月,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开通馆际互借系统,十所高校学子可登录“广州大学城十校图书馆馆际互借系统”填写信息,预约图书快递送上门。还可凭大学城一卡通以及身份证进入十所高校图书馆进行借阅。

  大学城高校校际互选课则更早。2011年,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就已经实行课程互选,只要登录广州大学城高校互选课系统即可进行选课,享用其他高校课程。具体有什么可选课程主要看每所高校当年安排。据负责大学城高校校际互选课的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孙雪梅老师介绍,每个学期每所高校提供约两到三门课供大家选择。


  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建设现状:进展不大


  2014年12月30日,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正式成立。2015年3月,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章程》的通知,明确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是以广州大学城十二所高校以平等自愿、优势互补、协商合作、共同发展为目的的非营利性、非法人的大学联合体,接受广东省教育厅和广州大学理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主要致力于聚合大学城高校资源,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华南理工大学本科生教学管理科副科长曾雪丽老师介绍,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设立理事会,为联盟最高议事决策机构,首届理事会由中山大学担任,此外,针对各高校特色,设立十二个专门委员会,包括本科教育与人才培养分委会、科技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分委会、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分委会、实验室建议与实验教学分委会等,根据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具体合作项目。“每个学校有自己的特色,就有不同的分工和侧重点。目前做得比较稳定的有跨校选课、图书馆、实验室三个资源共享。华南理工大学就主要致力于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目前主要精力放在推动大学城高校学分互认,第二阶段会致力于建立本科生联合培养等机制。而实验室就主要是广东工业大学在负责。”曾老师介绍。

  但这个联盟,虽是由官方发起并组织,但似乎有点“松散”。据本报记者了解到,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为公益性,所有高校专门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都可以说是“兼职”,不因工作而获得酬劳,此外,可能还有学校其他事务在身。

  “所以我们的工作推进比较慢。一是高校联盟的工作是官方的,要一层一层上报领导审批,很耗时间。再者,大学城高校联盟是公益性的,老师们都非专职做这项工作,也导致了推进过程的缓慢。”曾老师表示,“譬如我们希望推动的高校互选课学分互认,起草文件花了很久,现在报给领导批,再完善,最早也要7月到9月才能实行。”

  根据本报记者采访了解,虽然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建立已一年有余,但似乎工作推进并无太大进展,主要还是集中在校际选课、图书馆资源共享。“实验室的话,可能还是以项目进行。不太确定哪些高校的实验室可以开放,并且以何种方式开放。”曾老师介绍。


  学生感觉“联而不盟”:资源共享阻碍太多


  目前,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已经提供课程、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的共享。

  从2011年开始实行高校互选课、2013年开通图书馆馆际互通服务等众多共享资源的尝试,到现在,广州大学资源共享已经涵盖课程、图书馆、实验室,也已经纳入2014年新进驻的暨南大学和广州医科大学,覆盖十二所高校。近日,还成立了接地气的“大学城高校安保联盟”,街道综治办、高校保卫处、十校民警协同用力,保卫大学城学子安全。目前的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已经逐渐涵盖学生的各个方面。

  但还是不乏许多学子,在大学城待了三四年,却对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这个覆盖十二所高校的资源共享官方组织一无所知。许多学子表示,“并不知道”以及“跨校选课没学分,上课时间不方便”,还有“图书馆太难进”。


  跨校选课,学分没用是问题


  2011年,华南师范大学开始组织广州大学城高校互选课,当时首推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外校学子可在华南师范大学选课,通过考试,可承认学业成绩,进行教师资格证的考核。以此经历,华南师范大学开始逐渐组织大学城十所高校的校际互选课,根据华南师范大学互选课系统负责人孙雪梅老师介绍,十校互选课每个学期每个学校会推出两到三门课供大学城学子选择,在每年6月或者12月,即每个学期末,开始选课,让学生选择下一学期的校际互选课,十校互选课系统会发布选课通知,各高校教务处也会发布通知。根据最新一期互选课程情况,十所高校共推出24门课,得到1400余名学生报名。

  但也有诸多学生反映,校际互选课,只能当做爱好,目前仍不能进行学分的互认。

  华南理工大学曾雪丽老师表示,这就是未来的努力方向,“目前,大学城学子通过高校互选课系统进行的选课,只能算在任意选修课中,既不能算做是通选课学分,也不能计入必修课学分。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其中,出于各种考虑,譬如学校担心选修课质量,草率认定学分影响整体教学质量等。”曾老师介绍,“目前,我们正在致力于推动高校共享课程资源的学分互认。华南理工大学作为本科教学专委会,将会从自身做起,起表率作用,在认同其他高校课程学分上起带头作用,从而推动在大学城十二所高校的推广。”


  图书馆资源共享,手续繁琐成阻碍


  广州大学城高校各有特色,图书资源也各有特色,藏书量巨大的中山大学、理工科书籍特色的华南理工大学与广东工业大学、外语书籍众多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这些本应是非常丰富且难得的资源,但很多在大学城待了三四年的人,却为数众多的人不曾使用,从未曾踏足其他高校图书馆一步。这是为什么?

  “每次路过其他高校图书馆我都很想进去。想进去只能找就读这所高校的同学借学生卡,太麻烦了。”就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的王阳同学说。大学四年,她还从未去过其他高校的图书馆,“我不知道拿上一卡通和身份证,就可以进入其他高校图书馆进行阅览。我们学校用的是校园卡,一卡通的话,看你爱办不办吧。因为在我们学校用处不是特别大,我就没办。而且一卡通上也没说可以凭一卡通进入其他高校图书馆呀。”

  据本报记者观察,大多数高校的图书馆楼下的管理人员也只是认学生证,放学生进出。


  资源共享要达成:需要多方协同努力


  自1999年以来,中国兴建了众多大学城,目的之一即是为了实现共享发展。但是在切实的实施中,却发现许多问题,空有联盟形式,缺乏真正造福学生的举措是最明显的问题。

  在“大学城提升计划”提出之时,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就提出,大学城课程和学术资源共享的前提是资源富余,目前大学城资源有富余是肯定的。教育主管部门解决共享命题的关键在于建立互惠互利和补偿机制,例如解决资源共享的收费问题假设一个实验室的市场使用费是100元,政策上要给学生50元优惠,财政给学校补贴10元,另外40元成本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调动高校间的积极性。

  中山大学冯增俊教授也提出,判断大学城运行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共享实行的程度,要实现大学城内资源共享,首要解决体制问题,大学城有市属、省属和部属高校,以图书馆图书共享借阅为例,谁来拨款、谁来提供服务都是解决问题的关卡。

  根据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杨毅仁在其论文《广州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的研究》中表示,大学城首先是一种高校集群,具有产业集群的基本形态特征,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说,大学城具备产业集群下资源共享的内在机理和集群的运行效应,而大学城的集群效应正是实现大学城所有功能的基础。广州大学城教学资源已经比较丰富,十所大学教学资源、专业学科具备了一定的互补性,在资源共享这个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深化并实现广州大学城教学资源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必须建立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的模式,即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基本思路、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以此推动各大学在保持独立办学的同时实现资源共享。

  杨毅仁还提出,为实现共享运行模式,应该对广州大学城内涵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共享,从十个方面分别开展具体资源的共享,而教学资源共享的核心难点问题是打通学分制,促进学分互认,并打通以学分为大学学习度量单位,而非学年。

  华南理工大学曾老师也表示,学分互认之后会极大提高大学城学子对高校课程共享的积极性,也会鼓励各高校真正拿出自己的强势学科,以此进行资源互补,最终真正实现大学城高校的教学资源共享。


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州青年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