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资讯 > IWB 设计思考录 - 用户与场景

IWB 设计思考录 - 用户与场景

有人问我,8760个小时是怎么来的?

它是我入职第一年。它是我第一份设计思考录



写在前面:


虽然在几个月前已经定稿,却在不断再推翻重来的中踌躇。终于决定发布出来,是因为深深感觉到,


每个人都是在认知持续迭代中成长,如果当前怯于评价而不敢分享,再明年的我将失去回头评估自己成长的机会。


整篇文章将会分为两个章节详细进行讨论,而今天就 用户与场景 的部分,希望从4点进行阐述我认为的IWB设备下,用户的普遍特征。


  1. 基本概念

  2. 综合场景下的用户行为

  3. 综合场景下的用户情绪

  4. 特性 - 公共设备


本文略长,可快速滑动到感兴趣的章节,

再下一章时,会提供完整版PDF供获取。


1、基本概念


IWB:Interactive White Board,是对电子白板和交互智能平板的统称。简单理解是一种可以触摸交互的大屏显示终端。


现普遍使用场景都是在多人环境下的中小型公共场合。其中室内的公共场合居多,类似于:教室、会议室、演播室等等。


由于使用场景广泛,无法简单的定义针对用户。但是依赖于大屏良好的显示效果和生动的触摸体验,我们可以将许多用户特征进行抽象,抓取共性的一面进行研究。




2、综合场景下的用户行为



1)操作行为


位置局限


经过长期观察,在做互动展示时,用户的使用状态相对单一,大多数情况都是处于设备的两侧,且物理位置经常处于静止状态。


因为一旦超出了这个范围,就意味着用户需要移动位置以获得更多的互动区域。这样不仅造成用户离开原本的舒适区,增加了互动成本,也相应扩大了内容被遮挡的范围。


使用局限


受到触摸交互的限制以及屏幕大小的原因,用户需要大屏上来回挥舞着手臂,并采用并不熟悉的大屏手势操作来完成任务。


而不断增加的抬手操作,加重了负担,也成为了用户在自然交互时必须付出的成本。


其次也因为触摸实现方案的问题,故导致我们无法像手机端一样自然且精确操作。这是一个IWB设备软件的通用问题,但同样也是让软件专注于单一展示场景,摆脱复杂操作的契机。

 


2)操作习惯


IWB设备的操作系统基本由Windows、安卓组成,在不同系统场景下,用户会代入不同的心智模型。


例如看到熟悉的windows桌面,会习惯双击打开文件;例如用户首次接触时,也会因为触摸习惯尝试单击打开文件。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这样大屏幕的设备上经常会充斥着不同的操作模型。那是否就要绝对的认为:


不同系统模型下就一定要遵循相应规范呢?然而在大量的实际测试中,我们判断并不是这样。


在IWB设备上用户的操作习惯以及对平台系统的心智模型会远比PC和手机端要弱。


因为在一个接触不多的新设备上,系统的代入感将会大大降低。而此时,他们更多将关注的是需求是否得到“最便捷的/最符合认知的”满足。


相反,因为平台系统的弱化,将会暴露许多被掩盖的问题,对于一个没有熟悉心智模型做背景的设备,应该如何让新手用户快速学会使用?所以此时,符合认知和直觉的交互将会变的无比重要。




3)配合习惯


IWB作为一个展示信息的大屏设备,虽然可以进行交互操作,但不易移动也是天然的短板。所以在演示场景下,经常会出现人机分离、多人协作的情况。


基于此,一些配套设备或软件的出现大大弥补了这些场景的功能缺失。现在市面上比较普遍的,硬件有:反馈器、智能笔; 以及软件有:希沃授课助手、无线传屏等。


纵观这些设计都有一个普遍的特性:将IWB作为信息显示、收集的终端,而自身只做简单的物理控制、信息收集。


即有效利用了设备本身大屏展示的优势,又能合理的控制配套硬件的复杂程度。使得在许多分支场景下,更好的满足了IWB设备的诸多使用行为。




3、综合场景下的用户情绪



1)常常因紧张或心流状态而忘记操作


往往越是大型的演示场景下,用户越是会按照线性的操作形式往前走。


此时如果需要退后,或呈点状的跳转,用户往往会因紧张而忘记当前所处的位置和操作。同时,如果路径太长或处于一个状态太久也容易让用户迷失。


此外也因为专注于向他人进行展示,所以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全神贯注在当前行为上,可一旦行为结束,便很容易忘记之前的操作,或忘记软件内所处的状态。


2)谨慎操作与被显著提升的焦虑感


越是多人场景,越是对操作的设备不熟悉,用户就越会谨慎操作。与个人设备不同的是,没有人会愿意去尝试操作他一眼看不懂的功能,不愿意付出试错成本。


此外,如果一旦勇于尝试的功能不符合他认知或无法达到他的预期,便会大大加重用户的挫败感,之后操作越发谨慎。


缺乏耐心是所有用户的通病,但是在IWB设备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在其它设备上,我们可以允许短暂的加载、等待时间,期间用户可以选择去做其他的事情。


但是在IWB设备的使用场景下,用户的形态多是“进行时”的站立姿态、演示姿态,同时在这些场景下,使用者还会承受“耽误多人时间”的压力。


所以大部分用户将会更加缺乏耐心,焦虑感更会被显著提升。此时段在情感化的小设计,便在那些枯燥繁琐需要等待的地方有了用武之地。




3)操作者/观看者


演示场景下,都存在着一人操作,多人观看的情况。所以,除了注意到操作者情绪之外,还应该考虑到观看者的情绪


往往聚精会神的观看者都会跟随操作者的情绪波动而起伏,他们会乐于跟随操作者的演示、乐于分享操作者的心情。


可是同样的,一旦他们无法跟上节奏、无法感同身受时,他们便会变得无比失望、挫败。


换个角度,我们无法控制操作者本身的节奏,但是我们可能控制的是如何控制我们自身的设计,不要拖累操作者的信息呈现,最高效将信息进行展示




4、特性 - 公共设备


IWB设备有个特性是以往设备所不具备的:公共属性。


因为价格、大小、呈现方式、适用场景等因素决定,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情况一台IWB设备都是由多人使用。这也决定了许多机制都需要重新考虑,不能带有固有pc、移动端的经验去设计。


1)账号系统:由于是公共设备,我们首当其冲会想到的便是账号系统。


常规做法都是记住账号、自动登录。而在IWB设备上,不但不要提供这类机制,而且在考虑是否采用历史记录的基础上,更要记住“昵称”而不是记住“账号”。


其次登录时也要注意隐私性的问题。在某些多人场景下,是需要用户临时上去登录自己的账号。


此时大屏幕键盘的显示无遗会将用户的账号公之于众。所以,我们可以考虑某些“流行”的做法:扫码登录、硬件匹配登录等。




解决了登录问题,我们也要注意到退出问题。明确退出机制,并清晰的告知用户将帮助其关闭软件并退出账号。


让其不会代入手机端保持登录的心智模型,且有预期的进行软件的退出。



2)自定义与标准操作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操作习惯。让高级用户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自由展示的灵活需要,同时也能让初、中级用户的高效使用不受影响,是每个软件都应该做到的。


所以在IWB设备的软件中,应该提供一套标准化的、适用大部分问题的基础方案供大部分用户的使用;同时提供可以自主个性化的配置功能给到用户。


但,在此处需要注意:如软件没有账号系统,则不建议提供自定义功能。毕竟,单一用户的偏好,并不能代表所有用户。


3)保存机制


现有所有的设备保存文件默认都是选择保存至本机,但IWB设备应当例外。我们不仅不该倡导这种做法,而且还应提供便捷的外部保存机制。



有一些有趣做法可以提高外部保存的效率:


1.提供手机二维码扫码功能,将信息保存为图片等形式,扫码带走或分享。

2.软件层面提供云服务,自动保存在云端。

3.另存为打开文件资源管理器时,默认选中移动存储设备。

4.考虑到设备上输入的不便,在保存时我们可以提供自动命名机制,帮助用户命名。


4)安全机制


这是每一个公共设备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小时候去过网吧的同学应该会有记忆:每次网吧重启时,都会将系统重新刷新。


IWB设备场景可能没有这么复杂,但同样需要考虑的是如果有人误删某些系统文件、盗用某些数据、误下载垃圾软件等该如何预防。


有几种思路可以简单参考:考虑是否允许删除系统文件;考虑访客/设备维护员的登录身份;考虑便捷的一键还原功能。


在做此类设计的时候,更多应该与开发进行沟通,结合投入产出比,给出最有“性价比”的方案。


5)版本机制


因为公共设备的特殊属性会导致大部分使用者都没有管理权限,或没有管理意识。


他们普遍不愿或不敢对设备上的软件进行及时升级,即使软件对他们进行了提醒。而仅依靠设备维护员的手动升级也太麻烦,难免遗漏。


所以,我们应该考虑在MVP版本时,就应该给予自动升级的机制。不要让你后续大量的优质功能,因为版本限制无法有效的送达到用户手中。


结语


以上便是我对 用户与场景 的思考。


可能并没有全部覆盖到,但也只是希望将我所观察到的,能够形成文字、方法论、并经得起推敲的部分跟大家分享。


IWB设备的设计也仅仅只是我日常工作很小的一部分,之所以想要进行总结、提炼是因为我深深感受到:


在相关行业内工作,了解所涉及到的硬件设备是有多重要。它直接决定了你的产出最后是怎么样的呈现效果。


毕竟设计师从来不只是描述需求,更多是在场景内解决问题。


这可能也是IWB行业内第一份对于用户、场景、设计方案的总结和思考。也是我入职第一年,8760个小时的第一份总结。


如有纰漏,请见谅。


下一章节 用户体验,

将从 操作体验、视觉感官、软件呈现 三部分进行分享,敬请期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