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资讯 > 传统教室 → 学习工作室 → 学习群落:教学模式驱动下的教室重构

传统教室 → 学习工作室 → 学习群落:教学模式驱动下的教室重构

投稿请联系:1069077003@qq.com 郑老师
商务合作微信:yuqinghao666 于老师(注明合作)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的同等思路来解决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理念的巨大变化,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变。若要使校园建筑的空间适应这样的变化,需要我们寻找更有前瞻性的思路:校园需要在更长的时间里具备一定的弹性来容纳今后可能发生的变化,而非只有针对某一种教学模式的定制空间。


因此,面对未来不确定的变化,我们需要回到校园建筑的空间原型上寻找启发。因为有些根本的关系是始终存在的,例如对校园建筑空间公共性的探讨也许就是一个切入点。


教学模式驱动学习空间转型


首先我们要了解教学模式的变化趋势,它也许一直在变化,但应该有一个大致的方向,这是保持校园建筑空间弹性的基本条件,也是空间进化的动力。


1.课程内容的转型


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边界和内涵」一直在延展,这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有关,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关。


从原先的基本课程到多元化的语言、知识、能力和态度,课程内容的转型目标是使学习无处不在,甚至交往本身也成为学习的内容。


事实上,这也模糊了教学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的边界。



2.时间安排的转型


从固定的时间段做固定的事到固定的时间段做不固定的事,再到不固定的时间段做不固定的事,教学时间的安排也在转型。


这样的转变一方面是为了配合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另一方面也使原先峰谷鲜明的校园活动状态变得分散,使整体的校园活力能持续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3.授课方式的转型


在这样的背景下,授课方式必然会做出相应转变:从传统教室到学习工作室到学习群落到学习俱乐部;从固定教室到走班教学;从基本课堂到第二课堂到隐性课堂。


授课方式的转型最终模糊了课堂的边界,同时对教学空间进行了新的定义。虽然在形式上越来越复杂,但却似乎逐渐向“一棵树下即成校园”的本质回归。


何为校园公共空间?

校园空间的公共性是指其他空间与公共空间接触界面的广度以及其他空间进入公共空间的便捷度的集合,而不仅仅指公共空间本身。


在这个基础上,公共空间不是越大越好,维度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与其他空间的联系界面越广越好,两者的切换越便捷越好。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教学模式的变化实际上与校园建筑空间中公共性的渗透和弥散过程同步。这并非巧合,而是这种变化对公共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此,如果对校园建筑空间公共性做以简单描述的话,它指的是校园建筑核心公共空间与基本的教学生活空间之间的组合关系,尤其关注公共活动及交往空间的构成方式。


1.空间边界


既然是空间,自然会有边界,而且就校园建筑公共空间来说,边界应该是最活跃的部分。


在校园各组成功能水平布局的情况下,公共空间的边界是垂直的,在垂直布局的情况下则是水平的。


但在新的教学模式之下,校园公共空间必然不会再拘泥于水平边界与垂直边界,而是向多义边界转化,最终公共空间与其他空间的边界的接触面积比例会成为衡量公共性的重要指标。



2.参与路径


从基本教学生活空间进入校园核心公共空间的距离和所经过的不同性质空间的数量,实际上反映了校园整体的公共性表现。


当然,从公共性最大化的角度来说都是越少越好,那么何种空间模式能够反映这样的路径需求就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3.组织模式


组织模式指的是校园建筑公共空间与非公共空间的关系,即通过参与路径连接不同空间界面的方式。


与空间边界对应,它也会有水平向、垂直向和多维度等各种模式,能够相对综合地反映校园公共性的强弱。因为其只保留了界面和路径的关系,给空间的发展和使用的改变预留了巨大的弹性,是应对教学模式变化最有效的手段。


如何构建公共空间,实现分布式学习?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实践案例,通过界面接触的强弱、进入路径的便捷度和组织模式的维度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探讨强化校园建筑空间公共性的途径。


1.基本模式


以宁波慈城中学为例,整个校园功能在水平向分区,公共空间集中设置,接触界面垂直、单一,从其他空间到达需要经过较长路径并穿越其他功能区,就校园建筑核心公共空间而言,只是达到了局部公共性。


宁波慈城中学


2.水平向演变模式


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在一些项目里探讨了水平向演变的不同可能,以增强公共性。


宁波江北滨江实验学校采用的是一种将公共空间打散、植入的形式,匀质分散的公共空间使进入变得简单便捷,接触界面仍然是垂直的,但分布较为均匀,互相能够贯通,实现了一种相互联系的点状组织模式


宁波江北滨江实验学校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则是采用一种线状组织模式,尽可能地拉长公共空间的线性长度,以营造更多的垂直边界,并且使边界之间的距离最短,同样实现了进入公共空间的便捷性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


宁波新凯河幼儿园创造了一种中心领域的方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放射状的组织模式,所有非公共空间围绕公共空间设置,公共空间界面渗透入各个空间,人们能够以最直接的方式感知和进入其中。


宁波新凯河幼儿园


在这三个案例里,最直观的转变就是从基本教学空间到核心公共空间的水平距离被压缩,进入方式也更加直接,因此在使用上有可能模糊其边界的属性,从而使不同性质的授课方式的切换更为顺畅。


3.垂直向演变模式


水平向模式总体来说还是传统模式的改良,但如果将常见的水平展开的校园功能在垂直方向上布局,那么需要重组基本教学生活区和公共空间的关系,空间组织在竖向上展开,点到点的单线交通模式转化为贴合的面与面之间的多重动线,强调了不同层之间“被感知”的可能。


宁波江北城庄学校所采用的“三明治”策略就是一种很典型的模式,公共空间被基本教学空间夹在中间楼层,接触面由垂直变为水平,进入路径成为从上、下向中心进入,但设计不满足于仅仅建立所谓的交通核心来提升可达性,而是希望扩展其功能和空间的外延,于是竖向的交通核心变成了真正的公共参与场所。


宁波江北城庄学校


长沙长塘里幼儿园基于城市设计的大板策略,采用了一种生长的模式,公共空间位于下部,基本单元在上部自由生长,二者之间成为接触界面,进入方式由上而下,类似于根系传输养分,其活力也从匍匐在地的公共空间渗透上来。


长沙长塘里幼儿园


与之相反,宁波肯特学校采用向天空要空间的方式,校园的核心公共空间位于层层退台体系的上部,下部是基本教学单元,进入方式由下而上,多个竖向交通不仅将公共空间渗透至整个校园,同时也将不同层面的公共空间连为一体。整个公共空间与其他空间的接触达到最大,也获得了最好的光照和视野。


宁波肯特学校


在这三个案例中,竖向交通成为最核心的要素,竖向空间的元素不再仅仅局限于楼梯与台阶,还包括大量不同方向和尺寸的坡道与台地,设计有意识地设置各种竖向通高空间和退台加强不同层面之间的交流,使竖向交通的过程变成了发生公共活动的过程。


同时,相对于水平向交通组织而言,竖向交通移动的距离更短,层与层之间的空间接触面更大,从而在概念上创造了基本教学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零距离”组织模式,也为新的教学模式探索了一个新的空间载体。


4.多维度演变模式


结合水平和垂直两个维度的模式势必会创造更为丰富的空间可能,使公共空间的参与路径变得更加立体。在宁波甬江新学校的设计中设计师做了一定的尝试。


从平面模式来说,其采用的大院模式是中心领域最大化的一种,同时又在竖向上将底层扩展为公共空间,接触面在垂直和水平两个维度上展开,无论是空间边界、视觉边界还是心理边界,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最大化的可能,进入路径最为多样,而其中发生的教学活动的多义性和弹性也值得期待。


宁波甬江新学校


公共空间的关键在于其可达性。


卡莫纳(Matthew Carmona)在《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城市设计维度》一书中将公共空间定义为“开放的、公共的,可以进入的个人或群体活动的空间”。


他认为,公共空间能被人使用首先在于它允许人进入的特征。


正式学习空间与公共(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差别会越来越模糊。随着混合或复合式课程的发展,加之能力本位教育的革新,“坐”在教室里学习这一概念会显得没什么意义。


当教学法以“少说教,多探索”为本,小组学习和合作课题就会增多,更多的学习活动就会转移到传统教室以外的地方。


我们今后的挑战是要理解,这些分散式学习模式对于21世纪的学校规划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非正式学习空间在强化学习中能起到何种作用。


那么我们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下面是一些建议:


  • 为你的校园制定出一个学习空间策略性规划。为了回应这些复杂的趋势,学校需要以学习空间策略规划为校园总体规划提供指导性框架,从而建立起教学空间与非正式学习空间之间的连贯性,以及发展出与之相关的学习支持服务的策略。

  • 通过用户参与来发展新的见解。在如此快速变化的时期,让用户参与空间设计的所有阶段非常重要一一从展望远景到规划过程、再到使用后的研究来评估空间的有效性。

  • 发展评估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研究方法和基础构架。需要更严谨的研究来评估非正式学习空间是否充分达到了他们有利于校园里学习者体验的潜力。

  • 重新思考空间分类。我们需要开发出更为简单的设施清单分类法,认识并考虑混合型的、不断变化的空间功用。

  • 与专业的学习空间设计师合作。学校空间设计过程中,寻求在教育领域持续探索的国际性事务所或参与多个学校设计的设计专家的帮助,具备宽泛的全球视野,让今天的学校设计,可以充分满足未来的使用需要。


延伸阅读

重构教室”的十个未来趋势


(整理自焦建利教授在“第三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的演讲)


今天,我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个工具,一个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工具——教室。因为,在我看来,重构学习必须从重构教室开始


教室这个东西,听起来好像一不高端,二不大气,三不上档次。为什么要在这样的会议上面谈教室、谈学习空间的问题呢?我们似乎更应该谈大数据、谈互联网、谈信息技术,或者是相关的新工具,不是吗?


在我看来,教室问题是各级各类学校里面最基础的议题。毕竟学习空间的不同布局,影响和制约着其中的不同学习活动。


让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间教室,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有很深的感受。在我们每一所学校里面似乎都有这样的教室(见图1)。在这样的教室里面,中间的同学要上厕所,两边的同学要全体起立。


图1

图2


除了上面的教室,我们更需要的是这样的教室(见图2),在这样的教室里面,对话会自然而然地发生。看起来这似乎很没有科技含量,但是,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模式需要的是不同学习环境的支持。从讲座报告到小组合作,到混合学习,再到在线学习,需要不同学习空间的支持。



当前学习空间的几种问题



在一篇英国人写的文章里,提到了这么一段话,学习空间本身是教育教学变革的前提、抓手和基础。空间的改变自然而然会引发其间教育实践的改变。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当前,在我们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学习空间都存在着哪些问题?当考虑和讨论教育教学变革的时候,我们似乎更加关注数字学习空间的问题,更多地关注高科技、新技术和富媒体在教室之间的应用问题。结果,在今天一些学校里,教育信息化似乎变成了一场无效的技术竞赛。


我们看到一些智慧教室里面,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教室里有电脑,有交互式电子白板,有投影仪,有摄像头,但是教室里的学生们还是在用纸和笔进行传统教学。这叫什么?这叫High technology,Low learning。也就是高级科技,低级学习。


在许许多多的地方,我们的学校忽视了物理学习空间的设计和开发。归根结底,我们的学校学习空间目前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也就是主体性缺失、科学性缺失和教育性缺失。这些问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也是比较严重和紧迫的。



未来学习空间的走向



未来的学习空间究竟应该怎么发展,我斗胆将其概括为十个趋势和走向。在这里我特别乐意跟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观点和看法,请大家一起来评判:


第一个是学习空间问题作为教育教学变革的抓手,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决策者、基层教育管理人员、校长和广大师生的关注,也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第二个是室内布局和座位的灵活安排能够使得学生易于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各种不同的教室布局能够安排的学习活动和教育实践是不同的。


第三个是学习空间会逐步突出以人为本和个性化设计。比如桌椅板凳、学习工具,甚至每一个教材教具,其实都应该思考以人为本和个性化设计问题,我们必须回答这些东西究竟会给我们的学生和教师带来什么。我常常想,在一些校园里面,教师和学生连个坐的地方都很难找到,可他们的管理者却天天在鼓吹要建一流大学,建智慧校园,建高水平学校,这无异于痴人说梦。一所学生和教师在校园里都没有地方坐的学校,显然不大可能是一所好的学校。



在座的各位,你接下来看到的图片,是我在国外拍的一些校园照片。上图是在卡塔尔卡耐基麦隆大学,他们的学习环境,他们的校园。在很多地方,我们其实需要这种没有桌子的教室,让学生感觉更舒服。他们有很多富有创意、符合人性的学习空间,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第四个是符合人体功效学和认知工效学的原理。几年前,我应邀到欧洲的一所大学讲学。这所大学创建于1965年,在欧洲,它是一所非常年轻的大学,这所大学为我提供了一间办公室,这间办公室可以说是我有生以来使用过的最棒的办公室。就在一个半月之前,我又去这所大学访问,并再次来到了我曾使用过的那间办公室。



你看就是这个办公室,它的编号是D321。看起来其貌不扬,它里面有一个柜子,可以挂衣服。通过桌子旁边的一个按钮,你可以调节这个桌子的高度,方便站着办公。再看这把椅子,椅子旁边有一个气囊。坐在椅子上,气囊可以调整椅子的靠背和坐垫,把你的后背和身体完全地包在里面,感觉非常舒服、合身。所以,在那里工作的那段时间, 我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赶去办公,甚至周末也会去。


第五个是我们需要有一个大的学习空间的概念,我们教室不再是传统上课的地方,我们要自然光源、隔音降噪、绿色能源、环保低碳等等。



这个图片是欧洲学校里的一个木工教室。在这个教室里面,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戴上保护听力的耳机,再开始工作。在瑞典,每一个中学生都必须通过一门家政学的考试,否则他就不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


第六个是不同的学习空间应该具有不同的功能,应该满足不同的学习和教学业务的需求。有一些学习空间是满足群体活动的,有一些是个体活动的;有一些适合动的,有一些适合静的。我们说不同的学习空间要满足不同的学习者和不同的学习活动的需求,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学习空间,要走向多元化。


第七个是学习空间未来要打破物理学习空间、数字学习空间和虚拟学习空间的边界,帮助学习者便捷地穿梭于不同类型的学习空间。


第八个是学习空间要能够支持混合学习。在我看来,混合学习是世界范围内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无论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在未来30年里,我认为这个混合学习是一个最重要的趋势。那么,我们未来的新型学习空间,必须要能够支持学习者的混合学习,支持教师组织和开展混合学习。


第九个是学习空间的发展,在未来,要增加学生对移动终端使用的便捷性和拥有感。今天,在我们很多地方,电子书包是禁止学生带出教室的,结果,许多所谓的电子书包教室和智慧课堂,变成和20年前的计算机教室一模一样了。未来我们要帮助学生更好使用各种电子设备,让学生对移动终端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拥有感”。因为,我坚信,在高品质的学习空间里,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不同终端之间,信息和资源的分享和流转应当是非常方便的。


在过去,学生在桌子上乱写乱画的现象,是很让我们烦恼的事情。然而,当我们有一个白板桌面的课桌的时候,学生之间的乱写乱画和彼此讨论便可以即时开展,一切都变得很方便。头脑风暴就变成了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的事情了。


第十个是未来的学习空间会越来越多元,会有很多的BYOD(学生自带设备)。学习空间会越来越个性化和沉浸式,学校将会成为一个学生喜欢待的地方,一个可爱的地方。


各位朋友,我们要重构学习,必须要重构我们的教室。我们要把物理空间、数字空间和虚拟空间打通,我们必须要从教室开始。这个就是今天我想要和各位分享的话题,叫重构教室。谢谢。



/ 现场提问 /


吴虹(主持人): 下面有老师提问,认为学校里面开放电子设备不好控制,所以,像过去管理计算机房一样,学生做完任务以后就关起来。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焦建利:其实,这样做的核心是不放心。这就好比我们很多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一样,我们不放心他们。昨天,我跟一帮朋友在一起聊天,讲到了一个数据。今年8月份,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了一个调查报告,他们统计发现,92.5%的互联网用户在接入互联网的时候,第一个选择的是手机。也就是说,手机成为人们接入互联网最重要的设备,并且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就全世界范围而言,据估计,至少90%的中小学禁止学生使用手机。请问,我们学校在干什么?


所以,把学生的信息渠道局限在校园之内,局限在局域网,这是出于一种担心。这个担心有很大的普遍性,而且并不多余。但是,我个人觉得,我们更应该去迎接这个挑战,更应该去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觉、自制、自立。这个困局的破解,是教师的意义所在,是家长的意义所在。






来源 | 必达更好的学校建设



教师吧:关注人民教师

教师吧微信号:jiaoshilai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