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资讯 > 关于线上线下结合,最值得看的演讲

关于线上线下结合,最值得看的演讲


下面一个小时的报告会分成三个部分,大概各占20分钟。


第一个20分钟我会做一个概述性的说明,主要是谈一谈对线上线下结合,尤其是在课堂内结合的一些个人的看法,但中间我想和大家共同思考一些问题。


第二个20分钟,具体用凉水井中学的一堂课堂案例,让大家实际地去体会一下,在课堂内的线上线下的结合,教学到底应该怎么进行。第三个20分钟也会用一堂课来作为一个实例,但是第三个20分钟的实例稍微有所不同。




第一部分这里有四个词看起来大家可能有点莫名其妙,先做一个界定,就是课堂的线上线下的结合之道,是一个非常大的主题,不是今天晚上能够完全谈得清楚的。所以想稍微做一个收缩和聚焦。第一就是秘籍,秘籍是什么意思,现在好像很多老师对互联网和教育的结合,好像有两个极端的看法。一部分人认为跟我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另一部分认为互联网它可以帮我解决很多很多的问题。


我曾经到一个学校,有一个老师问我,你们的一个新的系统和新的教学方式,能不能让我的学生一下子从不爱学习变得特别爱学习。可能很多老师都有类似的心态,但我想,我们如果对互联网教育抱有这样的期待,那这个梦真的是要先醒一醒了。互联网的教育它不是一个武林的秘籍,它并不能帮我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学校里有另外一个现象,就是教育信息化,很多时候可能成为一个点缀,可能在这些学校里面,也拉通了网线,学生也拥有了终端设备,但是在这些学校里面,可能这些设备最多只是在做所谓专题研究的时候去查一查资料,对外做展示的时候,去演示一下,那这样一个点缀式的做法,我想也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畴之内。


我想把今天关于课堂的线上线下的结合之道,聚焦到下面两个主题上面来,就是我们今天想从一个稍微偏技术性的层面去探讨一下线上线下的结合,我们如何能够让一个课堂,老师的教学变得更加的精准,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够最大程度地得到个性化的体现。那这是我想在今天晚上给大家交流的一个更具体的主题。




在后面的主题展开之前,想说一个故事,这是前两天在上海参加一个培训时看到的一个短片,印象非常深刻。这个短片采访了很多的宇航员,其中包括一些已经登上月球的。在我们的印象中间,觉得去探索宇宙,他们的关注点,可能就是想搞清楚,在我们未知的世界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包括月球,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但是那个短片里面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说展现月球是什么样,未来的一个场景是什么样,而是很多的宇航员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现象。就是说当他们上了太空以后,给他们最震撼的是,他们回过头来,再去看地球的时候那种感觉。因为我们在地球上,往往可能感觉不到太多的东西。


比如说这张图片我们看到地球的最边上有一圈蓝色的,好像光晕一样的东西,那这是什么?我们知道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层。大气层非常稀薄,可能我们每天在地球上生活的时候,基本上不会意识到,大气层有多么的重要,觉得这是一个天经地义的,出生就待在这里面的一个环境。但是当我们有了一个新的视角,当从太空中间,再来回过头来去看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我们认为天经地义的东西,可能是有一些不一样的一个感觉。


比如说我们把它放到整个宇宙的大背景下再去看它,我们会发现地球其实是非常的脆弱。那一层大气层,在我们的地面上感觉的时候,觉得是一个能够充分保护我们的东西,其实是非常薄的一层的东西。当有朝一日,这个大气层的保护消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所有的生命都无法再生存,也就是说我们在一个更大的宇宙大背景下,再去看地球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我当时在看这个短片的时候,头脑里浮现的,其实是这样一个场景:我们的课堂。把我们的课堂放在一个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我们再去看它,就像我们终于能够走到太空中间,再回过头来看地球一样。在一个宇宙的大背景下,看地球我们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感觉。老师天天待在课堂里,就像人天天待在地球上一样,而当我们从课堂里走出来了,从一个熟悉的场景走出来的时候,回过头来再去看互联网大背景下的课堂,不知道有多少老师会有类似这样的感觉。现在保护我们课堂的,在我看来也只有一层薄薄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学校和教室的围墙。但是这个围墙是非常脆弱的,就像地球那一层薄薄的大气层一样,我们现在得到它的保护,还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幸运。


现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的课堂,无论它的有形的保护有没有消失,在我看来,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这层薄薄的大气层这个保护已经消失了。我去很多学校的班级里听课,经常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就是在越来越多的学生的眼中,老师可能已经就是这样一个形象了。已经是裸露在一个更严酷的背景下的一个人,就好像是在裸奔。可能你关上教室的门,你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利和头衔。在教室的空间里,你当然拥有绝对的权威。但是在很多的学生眼中,你可能就已经在裸奔。




讲一个具体的例子,我有一次去一个初中听课,我发现课堂后面有几个学生非常不安分,他们基本没有听老师的讲课,在我们常规的想法中间,可能觉得这些学生是一些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人。下课之后,我和他们做了一个深度的交流。问他们为什么这个地理老师讲的课你不爱听,他们说,他们在家里,在B站上面看了很多的探索地理频道,以及类似BBC的纪录片,他觉得老师讲的这些东西,又过时,又落伍,还有很多错漏的地方。


我们老师能想到这一点吗?这个不仅仅是在地理学科,不仅仅是在初中。在越来越多的学生的眼中,我觉得我们老师已经进入到一个裸奔的状态。因为你的信息的权威和优势已经开始逐步地丧失了。导致这样一个现象的原因很多,我这里想重点聚焦到一个原因上面。




就是信息,在教室里面,重点处理的是信息。目前教室的信息,有互联网和没有互联网两个阶段的差异是什么?先看看左边的互联网产生之前,这个红框代表教室,想一想我们小时候读书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在学校,在教室里面,我们获得信息的密度是很高的,有同伴的交流,有老师传授很多的知识,也有书籍。回到家里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比较孤单,因为没有多少同伴和我说话,家长还没有下班,家里也没有太多的书籍,那个时候课堂内外的信息密度是这样一个状况。


但是看看今天,整个信息的密度做了一个180度的调转。一个学生离开学校,离开课堂之后,反而与同伴也好,与其他社会各界也好,以及自己获取信息也好,他的信息的密度是非常高的。


我曾经也进到很多学生的群里面,因为他们也邀请我进去,他们好像认为我是第三方的,就没有防范的心理。我觉得在那些学生群里面,他们讨论的深度和交流的信息的密度,是远远超过他们在课堂里的。


这一点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可以意识到。当你的课堂所呈现出来的信息密度非常低的时候,确实我在很多的听课的时候,感觉从信息密度的角度来讲,很多老师的课堂是慢吞吞的,是一个非常的信息不足的状况。但这样一个教室内外的信息密度的反差越来越大的时候,还能再抓住这个学生吗?


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感觉到,现在学生越来越不好带了,他们越来越不愿意听从你的指令了。除了我们一味地去抱怨这样的学生不愿意听话之外,我们有没有想过背后的一个结构性的原因。可能在于这里,结构性的原因,意味着是不受个体影响,不取决于老师个体水平的高低,或者其他的技巧,而是我们的信息密度发生了结构性的转移。当我们去面临这样一个结构性的转移的时候,我觉得对教学的很多基本的逻辑,我们就要重新去思考。




好,我们再来看一个。在我看来,当信息密度发生逆转之后,那课堂的一个深层的矛盾就开始暴露出来了。在我看来就是课堂的总资源不足,它无法去满足学生的总需求。关于总需求,我们知道现在学习的要求,首先是越来越多元化了,尤其是在推行新高考制度之后,学生就有选课的权力,甚至有选择什么时候参加高考的权力,时间也是由他自己来定,意味着学习的进程由他来掌握。类似这样的,无论是基于考试的目标,还是基于全面的综合素养发展的目标,我们会看到在今天这个时代,有一批80后的家长成长起来之后,学生对课堂里面需求的东西是越来越多元化。他的总需求是在持续地上升,但是我们课堂的总资源几乎停滞不前。这样一个结构性的挑战和矛盾,那在我看来,目前是对所有的老师都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它靠你个体的努力是很难去弥补这样一个所谓结构性的差异的。




好,在这样的局面下面,我们到底可以做什么?我们的所有的课堂,这个围墙要拆开吗,我们拆开以后和外面的更加丰富多彩的,所谓互联网的一个世界,我们到底怎么去联接?




在我看来,这个联接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这意味是两个世界的对话,用的话语的体系,思考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所谓的线上和线下,线下看到的是目前在实际课堂里面的所有教学的方式,它仍然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信息传递的方式。比如说大课堂的信息,仍然是靠老师的讲述,也就是说通过你的嘴,发出声音来传递信息,或者再加上一些教材和教辅的一些非常少的,所谓的一些资料,这是我们在课堂里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


但是我们看看线上的那个世界,他们用的是什么样的信息传递的方式,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的对话。当我们无法去穿过那条红线的时候,在课堂里,或者说在更广泛的一个学习的大背景下面,想要去融合这两个世界,其实是非常非常难的。所以我们在这个方向开始准备做一些尝试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让这两个世界能够顺利地对话。我想所有的对话,首先要有一个共同的语言。所以我们把所谓线上线下结合这样一个事情,分成三步来走。


第一步我们叫建立共同语言。线上和线下的两个世界,共同的语言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数字化,首先必须有数字化,才谈得上是互联网化。这个数字化是指什么,就是课堂里流转的所有信息,以及所有的教与学的过程,或者流程,都要能够全面地数字化。这个包括我们的课堂里所用的资料,这个大家相对比较容易理解,资料的电子化。我们的讲授的数字化是什么?比如说现在风起云涌的微课,实际上把老师的讲授数字化了。我们的练习数字化,现在很多的题库电子化了。我们的交流数字化。交流数字化,其实我们离开课堂以后会理解得更深。我们现在天天用的微信,就意味着过去这样一种交流的方式,从面对面,或者通过打电话,已经变成了一个纯数字化的交流的方式了。包括学习诊断,包括学习过程中的行为,现在课堂所有这一切其实都有足够的技术可以让它数字化。在我看来,只有把课堂的几乎所有环节数字化之后,我们这个课堂和外面风起云涌的互联网世界,才算有了一个桥梁,大家才能够开始进行对话,这两个世界之间的鸿沟才能够去跨越。


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建立共同的语言,就是我们课堂所有的信息和环节是不是能够做到充分的数字化。但这只是第一步。




数字化之后,意味我们的课堂跟互联网世界开始打通了,打通之后,最大的价值就在课堂里面开始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这个资源我们看到可以是很多种形态的,微课、文本、问答、图表、习题、名师等等都可以。我看到直播下面的讨论里有老师提到,好像这样一个数字化以及搜集多种资源的工程量非常非常的大。但是这个时代,尤其是互联网的时代,特别讲究的是分工,我们所有的事情不需要老师来做,待会儿会有实际案例告诉大家。但是即使有了一个非常好的现成的系统和平台的时候,老师的观念能不能充分地转变过来,这是这个环节要重点讲述的。


在课堂的各个环节开始数字化之后,开始有了一个桥梁,可以把外部各种各样加速互联网化的教育产业链的一些资源,开始向课堂引入。这还不是我们的目标,最终的目标一定要走到真正的教学这个环节上来看。也就是说新的教学模式和流程,当有了更多的资源之后,才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以来比较一下,当拥有越来越多的资源的时候,我们的流程可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先看旧的流程,旧的流程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堂课40分钟,老师可能讲30多分钟,偶尔会穿插一点练习或者简单的师生问答,然后主要的练习是放在课后的作业,最后通过考试检验你学习的成效。我们说这个循环,它有它的合理性和价值,但这个循环是一个非常大的循环。再看看新的流程,当我们拥有更多的资源之后,新的流程可以怎样来进行?我想强调的一点是,这里所呈现的流程,绝对不代表着线上线下结合的唯一流程,或者标准流程,这个流程是有无数种可能性的。当你拥有了非常多的资源之后,就好像一个小孩,我拥有了一大盒的积木,我拥有了更多的积木之后,可以搭建出无论是房子,还是其他什么样的东西,是可以充分发挥创意的。老师的功能虽然渐渐会被一个系统,或者说一个外在的什么东西来取代,但老师的创造性在这里仍然需要,非常重要,这里展示的是目前我们设计的一个初步的流程。我们一直强调的是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最终在课堂上体现的是老师和平台的结合,绝对不是谁取代谁的关系,一定是只有双方的力量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去实现一个更加高效,更加精准和更加个性化学习的目标。




这样一个流程,它的主要的价值是什么,主要就是把一个大的流程,讲、练、评的一个传统的大流程,拆成了很多小的流程。这一个小流程和大流程相比,到底有什么样的价值?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更多的,叫做短反馈的东西。在课堂里,老师其实有一个持续的困惑,就是滔滔不绝讲述的时候,其实并不太清楚,坐在下面的学生,他的吸收的程度会怎么样。有经验的老师可能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或者抽查一两个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学生对教学的吸收程度,但是对大部分的老师来讲,可能还缺乏这样的能力。这样一个过去的长周期和长反馈,它带来最大的弊端是让老师大部分时候的讲授,都其实陷入非常没有针对性,比较盲目的一个状态。我们希望把一个大流程,拆成更多的小流程,它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建立更多的短反馈,这个短反馈和更多的资源结合之后,我们觉得才有可能带来课堂的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就是在课堂里面,建立了一个我们称之为学习问题的准确发现和及时解决的这么一个机制。这个机制才是我们说要把课堂的围墙拆开,跟互联网的世界去联接,所希望达到的最好效果,它指向的就是我们课堂的精细教学和个性学习。




所以用一句话来总结,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它首先是联接,然后在联接的基础之上,对教学流程进行重构,最终是要把课堂教学的价值链,来做一个重新的梳理和建立。这是对线上线下结合所谓互联网教育的一个基本的看法。这些描述性的文字,我们可能还觉得稍微有些抽象,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具体的一堂课,就是在凉水井中学,一堂初中的数学课。凉水井是一所四川的乡村初中,条件非常一般,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老师也非常普通。在凉水井能够发生的事情,至少在中国90%以上的学校都可以发生。至少从它的外部环境来讲,无论是硬件环境,还是它的师生,所谓人的环境,它可以代表着中国绝大多数学校的一个现状。




这里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初中数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一节课,上课的老师陈益志是凉水井中学的一位老教师,50多岁了,可以想象一下,很多人觉得,互联网是年轻老师的专利,老教师就不用去折腾了。陈老师虽然年纪比较大,他接受起来非常快,而且他的课上得也非常精彩。我们看看他具体是怎么来做的。




这个是初中的数学课,大概在40分钟的环节里面,把它拆成了4个大的环节。第一个环节可能很多老师都比较熟悉的,翻转课堂的,就是利用我们这个平台,里面所预置好的很多微课,以及延伸阅读文本,或者说一些总结性的图表等各种形态的学习资源,学生有个大概10分钟左右的一个凭借资源的深度自学。




凉水井的条件确实是很一般,桌上学生用的终端是五花八门的,有手机,有平板,有其他的,有的学生还两个共用一台,但是并不妨碍他们的信息化和互联网化的教育,可以做得很深入。




这个深度自学利用的资源,刚才有老师提到,如果说每个学校老师自己来组织资源,那工作量不是很大?这里其实有很多的东西不需要老师重复来做。我们现在给他们设计的系统里面,所有的学习资源肯定是全部预置好。这些资源从哪里来?我们是有专职的一个老师的团队,专门来负责筛选和做加工。所有这些资源,它的来源是从一些全国目前最好的微课中所精挑细选出来的。这是凭借资源的深度自学。那它的下一步做什么?是互动讨论,这是凉水井的一个独有的优势,它的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做得非常出色,在第一轮的10分钟左右的深度自学的基础之上,我们知道深度自学绝对不可能解决学生所有的学习问题,它还有很多的疑问。那这里会有一个小组,学生小组之间的互相讨论,以及老师在需要的时候,对一些共性的问题,也可以做一个统一的讲解。这可以弥补学生深度自学的不足,这是第二个环节,互动讨论。






这个互动讨论之后,会迅速对第一个阶段的学习,两种形态的学习的成效,做一个及时地检测。检测题在这个系统里面也已经预置好。所有的题目,也是经过专业的老师挑选。未来会开放给一线的老师,如果觉得所挑选的题目,还不是太令人满意,我们会开放题库给你,你自由地去组卷。这是一个检测的环节,这个即时检测的结果,一秒钟不到,会生成很多数据。对错的判断,系统会自动来做了一个批改,这个页面是学生端和老师端都能看到的。学生做完之后,提交他的得失的情况,他的得分的情况,会自动在这里呈现,边上还有可以让他对自己做错的题目,进行一个类型的分类。另外还有一个解析的按钮可以打开,当然什么时候可以打开,看到解析和答案,这个权力是放在老师手中。也就是说,一个提前完成练习提交的学生,他可以在别的同学继续做卷子的同时,开始做一点自己的总结和反思,也可以对照这个解析,做一个自我的总结。这是我们所说的即时检测,可以把所有的数据自动地反馈给老师和学生。


但是除了这种定量化的数据,我们知道学生可能还会有很多的问题,这里也有一个在线的提问框,学生的提问会自动地推送给这个正在上课的老师,老师的手中只要拿一块平板,或者说把工作电脑能够连到屏幕上去,那么学生所提交的所有的问题,以及刚才的检测所生成的数据,我们会全部集成在一个页面上,左边是学生提交的文字问题,右边是全班的每个学生在每一道题,以及全班整体的得分的情况。所有的数据和问题,在一个页面中间,一目了然地呈现给学生和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希望后面的学习,就在这些数据和问题的基础之上,它可以更加精准地来进行。


这个精准分成几个方面,一个是小组内部互助学习,他可以更有针对性。我们可能在大部分的学校里面,看到的小组学习,一个所谓的成绩好的学生,他往往扮演一个小组长,或者辅导其他同学的角色,小组的搭配是固定的。但是每个学生的优势其实是千差万别的,他可能在这个学科表现得比较好,在别的学科表现一般。甚至在同一个学科里面,比如说数学他成绩整体比较好,但他可能代数比较好,几何比较一般,可能代数,几何都好,他的概率学得一般。我们知道每个学生所谓的好和差,不是一个绝对的,它是一个动态的。


那这个动态的信息,我们如何才能知道?通过刚才那样的数据统计,我们希望未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所谓的互帮是更具有针对性的。我们需要一道题做对的同学,去帮助做错的同学,而不是固定指定一个所谓的一个好学生去帮一个差学生。那么我们希望这样一个小组的同伴互助,可以做到更有针对性,减少很多的时间浪费。除了同学的互帮更有针对性,老师的集体讲解也可以更有针对性。我们刚才那个图表中间,老师其实瞟一眼就知道全班共性的问题在哪,出错率最高的那道题是什么,以及边上的学生提交的文字问题,他也能够知道学生目前所关注的,或者说目前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在定量的数据和定性的文字结合起来之后,老师可以迅速捕捉到,在前面阶段学习的共性问题,他可以对这两个来做一个精讲。


精准教学,希望建立在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和诊断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完全凭借老师个人的经验。


在前面我们看到学习其实已经进行了两三轮了,但是并没有结束。最后一个环节,有一个单堂的练习。这个练习是分组进行的,这个系统也预置了所有的练习题,它分成ABC几个不同的层次,基础的学生可能是完成基础的A类训练,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去挑战B或者C,更高难度的习题。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地来选择,这是最后的练习。其实学习到这里,事实上学生也开始分层了,我们希望这个练习并不是一套作业布置给他,而是开始有分层的这个练习。阶梯,让他更有挑战。那么这是一堂常规的数学课。


目前我们除了数学课,在物理,在其他的学科,也基本上是以同样的流程来进行。因为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是一样的。就像前面所说的,一个课堂要达到精准和个性,最终是看你是不是能够凭借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短反馈来建立问题的准确发现和及时解决的机制。




线上线下的结合,它至少是最大可能地提供了这样一个机制。当然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至少在这个方向上,线上线下的结合,在课堂里面,它是有巨大的空间。这是一个常规数学课的常态化的情况。从这节课的流程中,来看老师的角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具体说就是我们过去所扮演的角色,是灌输者,意味着这个教学链条上的价值需要一个人独立承担,一个人独立的备课,找资料,改卷子,做学生的学情的分析和诊断。教学链条上的环节和价值是一个老师独立承担的,很少能见到老师之间深度的协作,偶尔会有教研室做一些集体教研而已。


未来把教室的围墙拆开之后,当我们开始跟互联网世界开始关联之后,到拥有越来越多的资源之后,那老师的角色,真的要发生一个革命性的变化。过去由一个人承担的教学价值链上所有的环节的事务,至少某一些环节的事务,逐步地开始从手中外移到,无论是另外一个平台,另外一个系统,还是另外一个人手中。在互联网时代,它开始有了这样的可能性。当然系统一样不能取代老师,在教学价值链上,有一些环节永远只能由老师在线下面对面去完成。但是我们也确实看到,越来越多的老师的功能,是可以开始外移给一个第三方的系统。老师的角色开始要从一个知识的灌输者,可能要变成资源的组织者,一个学习流程的引导者,一个学习情景的营造者。这些在我们看来,是所谓的高价值事务。


过去我们也知道它的价值,只不过我们被常规的,所谓的备课讲课改作业这三大件的事情,已经占用了我们主要的时间,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去做所谓的更高价值的事情。我们希望,基础性的很多事务从老师手中解放出来之后,老师的价值需要在更高价值的事务上去体现。那这是刚才那堂课里面,我们所看到的这样一个老师角色的变化。


在很多学校开始来推进这套模式的时候,其实我们感觉最大的挑战不是今天有很多老师提到的,学校没有网络,或者我们做不到每人一台平板这种硬件,这个硬件在我们看来,很多地方都随时可以解决。比如说凉水井它是一个很普通的乡村初中,但是有各种方式来解决这个设备的问题。现在有几百块钱一台的国产平板,足够来展开这种课堂的新教学。网络问题现在国家在三通两平台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我相信即使在一些很偏远的地区,未来在这一块都不会成为问题。


反而最大的挑战,在于老师的观念,也就是说你是否习惯你的角色的转变。这样一个角色的转变,我们回到最开始那两张图,再提醒一下。就是待在地球上的时候,我们是感觉不到很多东西的,当我们有机会去回过头来看的时候,你会发现那层保护是非常的薄弱。我们每个人必须做好,你的保护脱离之后,要裸露在一个更严酷的环境下的准备。晚变不如早变,早一天去迎接这个挑战。这个转变对很多老师来讲是一个很痛苦的习惯的转变过程,但是从凉水井的运行的效果来看,这种转变和这种课的挑战过程是完全值得的。


比较高兴的是最初凉水井开始运用这些东西的时候,确实是有很多老师也比较犹豫,不知道效果会怎么样。但现在他们使用之后,确实感觉到这套东西是可以给老师的教学提供帮助的,而不是引用一个所谓时髦的概念,去引进一套新的东西来,那样是不会长久的。这是我分享的凉水井的一位50多岁的老教师,充分地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所带来的短反馈和数字资源的优势,所上的一堂新兴的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结合的一堂互联网课。




下节课就稍微和他有点不一样,是一堂比较特殊的课程,这是凉水井中学的历史老师,也是他们的副校长,吴校长所上的一堂课。这个课的主题,可能我们会觉得奇怪,这个是初中生要关注的话题吗?,这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很大的论文题目。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主题式的学习,放到课堂里面,并且还要运用互联网的一种方式。不是说要去赶主题式学习的时髦,而是基于很现实的一个目的。这几年宜宾中考的试卷,老实来说我确实是比较吃惊的。可能有很多老师,还不知道这一块已经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简单地举一下例子。去年他们中考的压轴题,是一个材料分析题,下面有一些问题,让学生来回答。它的前面的一两个问题,还是比较常规,,这些可能更多的还是属于基础层面的,把教材上面的那些说法,那些时间地点人物要素能够记得住的话,基本上能够解答前面一两问。但最后一问突然做了一个很大的跳转,它问的是,,中国的经济改革可以有哪些新的举措?这个题目在座的其他老师能够回答吗?我相信可能很多老师都会比较难,但是目前的考试已经往这种方向转了。它考察的已经不是记忆这个层面的能力了,它开始考察的是历史分析能力、历史大视野。像关于中国的部分,是在初二的时候学的中国史的部分,和讲到世界史的部分,已经不在一个学期里面,那学生能不能把这两个相隔很远的知识,自己能够串起来,并且还要找出中间的关联性。不要说一些很高远的所谓理论层面的,我们看到很现实的倒逼过来的所谓的指挥棒,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开始看重学生综合的能力。而这个要求实际上在乡村学校里面,尤其是一个矛盾。因为过去的方式,可能仍然聚焦在更多记忆的层面。那这种所谓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到底如何去训练他。老师过去总结出很多的所谓材料分析的技巧,然后让学生背,最后去考试的时候,能套用吗?这个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材料是千变万化的。现在就想通过这堂课,去做一个尝试,就是训练农村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采用的方式是引入互联网的工具和资源,所以我们设定这样一个主题。,这里面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因为这是初三的一堂复习课。但是过去学生在学世界史的时候,就像常规的方法一样,他记的是一脑门子的各种历史事件的人物,地点,这些所谓的要素,一些碎片化的信息,装在他的脑子里。他是没有用宏观的视野来进行分析的能力。我们用这样一个主题,把所有的事件串起来之后,希望从具体事件中间跳出来。这个具体事件其实他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放进这样一个主题具体展开。




我们仍然是在云平台中间预置好了很多的资源,比如说这里可以看到,甚至有关于本堂课的,它的内容,目标和流程,以及关于所谓历史事件挑选的标准,我们有一个文件放在这里,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都可以直接看到,让大家对本堂主题式学习的目标和流程有个非常清晰的了解。那下面有一些与本堂课相关的背景视频和其它的一些文字的资料。这个云平台已经全部预置好这些东西。下面还有更多的视频资料,以及一些图片资料,甚至延伸的材料,供他回家以后,有兴趣可以去看的各种各样的材料。


这堂课的第一个环节,因为它是一个主题式的学习,给每个学习小组长的要求是他能够带领学生去做更有深度的讨论。所以第一环节实际上是小组长备课,这是凉水井的一个特点。它的小组长,或者说小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的。这是一个小组长,他去熟悉所有的材料,小组长内部先有一个初步的讨论。在一个晚自习预习的环节,小组长先做好一些准备的工作。那第二步我们做什么?这是正式的课开始了,正式的课堂开始的时候,第一个环节是播放这个平台上已经准备好的一个短的视频。这个视频的目的,是希望营造一种情景,让学生的思绪开始慢慢地聚焦,开始进入到过去那种所谓波澜壮阔的历史的进程之中。这是我们说互联网所带来的一个优势,它所提供的资源是一个非常富媒体的,是一个表现形态可以非常多元化的。这个视频也是在网上找的一个比较好的视频,我们预置在这个平台里。在课堂上,我当时在现场仔细观察了学生的表情,在短短4分多钟播放的这个时间里面,学生非常非常专注,这就比你老师口头去讲述一下,所谓世界格局大的变迁的过程,那个吸引力要大得多。我在这里把当时的这个4分多钟的短片也来播放一下,看我们今天听课的老师,是否能够和当时的凉水井的学生一样,一下子把我们带入到历史的某种情景中去。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这样的视频在课堂的导入,确实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聚焦。有很多老师说,哇,这个资源准备的工作量,我们一般老师哪受得了。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个时代强调分工,所有的资源全部不用你老师来做,有专职团队做好,提供给所有在线的一线老师。老师做的是,你能不能彻底地改变观念和改变心态,去迎接互联网上的东西。而且这些所有的资源,我可以告诉大家,全部在互联网的世界里面,有无数的优质的免费资源。我们老师每天备课,不也是一个人辛辛苦苦的在互联网上去淘各种资源吗。这种事再不需要一个老师孤零零的来做,这个事情应该交给一个专业的第三方,他们替大家把所有的基础事情完成,这就是时代的分工。


顺便说一下,就是我在去年的教育创新峰会上,。现在市面上很多的快餐店,肯德基、星巴克这样的,为什么他们一下子开到一千,两千家这么多的门店。它的每一个门店是很轻量化的,,把所有的东西都做成半成品,到门店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加工。那未来的教学,也需要有类似这样的分工。现在每个老师独立的,辛辛苦苦的去找资源这个工作,。刚才看到的所有这些东西,并不需要凉水井的老师全部去寻找。更多的是平台做好之后,全部提供给他们来使用。




好,我们继续看看这堂课,这个看视频只是一个导入,这个课还没有开始呢,我们看看后面这堂课怎么进行的。凉水井本来一个班是6个小组,,在整整一册教材里面,分给每个小组大概二三十页的内容。那么每个小组要做什么,,去翻教材把它找出来,把它的信息全部提出来。所以我们看到是一个小组内部的成员,不停地讨论,。它有预设的标准,我们找到了一个事件是不是符合这个标准,他们内部首先要有一个讨论。这就相当于把之前学过的知识再复习。


这张图是一个小组内部讨论后,要去挑选做统计。这个组要负责的是1868年到1994年这几十年的,觉得符合标准的事件、时间、参与的国家、造成的影响,把这些所有的要素上黑板。这是下一步讨论要用的。除了上黑板,还有小组内部有同学,专门用一台小组电脑,来把这个数据电子化,灌进去。我们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这种电子化的价值,我们的后台马上就会看到。




当每个小组这样一个信息的梳理完成之后,每个小组的信息,它既上了黑板,也有数据在电脑里。现在开始看第一个上黑板的数据,小组之间会互相的质疑。可能一个小组会挑另一个小组的错,觉得对方上黑板的那个事件,。那大家就要讨论,,所谓的影响到底如何去界定,所有的讨论能够促进他思考一些问题,在这里非常精彩的东西就开始不断地涌现出来了。我们会看到学生之间互相的质疑和辩驳有时候是非常激烈的。这个过程对他们思维的训练,是非常非常有价值的。


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看到这位吴校、吴老师,他在中间是不断地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遇到一些同学之间互相辩驳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或者他认为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他随时可以介入,做一个集中的释疑,或者做一个集中的引导,找出更多的背景信息,帮助学生去深化他们的思考。这是一个师生一起来把每个人所梳理出来的东西,做一个深度继续学习的过程。在全班同组之间互相的质疑,以及老师做这种中间的集中释疑的同时,我们刚才看到,不是每个小组在统计小组内部的各种的统计数据吗?六个小组的统计数据,最后是汇总到这台老师的工作电脑上面来,这里有一个同学,他负责把六个小组的数据汇总到一张总表中间。这个总表最后会通过投影显示在电子白板上,全班同学都可以看到。


这仍然只是各个小组统计数据的一个原始表格,原始表格是无法去清晰地解读的,都是一堆数字而已。要迅速地把它可视化,刚才的那个格式表格,我们转换成这样一张柱状图,那就是这个样子。所有的隐藏在各个单一历史中的,碎片化的历史的脉络,是不是一眼能够看得到?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历史脉络了,而这个脉络是通过每个同学,每个小组的统计,自己亲手让它显示出来。这个就是历史分析的眼光,和宏观的历史观,就在这个学习中间,我们把它慢慢地建立起来。这样一个柱状图,每一根柱子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下面是一个横坐标,是它的年代,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年代出现得特别多,。那有些年代,我们看到明显非常少,或者是空白,我们知道那一个历史的年代,显然是属于一个和平的风平浪静的年代。,我们说用一个可视化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清晰能够感受到,那这是我们充分的发挥信息工具,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提升,去帮助他做更深度的思考,这是信息化工具所带来的一个额外的价值。


,每个小组还分到了一个国家,你要去分析这个国家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兴衰变迁。,这样一个指标来间接地去看一看,它过去的这一百多年国力的兴衰。比如说这是一个小组分配到的,是关于美国,我们看看关于它的波动曲线,什么时候它最强盛,。什么时候相对来讲是比较平静。这是俄国和苏联,它是非常起伏不定的。这是英国,也可以看到显然这个日不落帝国,从过去的辉煌到后面又开始慢慢的沉寂。


每一个小组分到的国家,在自己内部梳理出和统计出一个曲线之后,每个小组内部也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因为你要准备要迎接别的小组对你的询问,就是你需要解释这样一个曲线,以及在这样一个一百多年的进程中间,你所负责的那个国家,。这里可以看到,激烈的小组之间的互相的讨论、辩驳,就会开始在这里展开。整个的学生思考的深度,在这样一轮一轮的进程中间是不断地得到深化的。它就从单一的历史事件,记忆的学习层面,开始跳到可以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视野,开始对很多的看似好像相隔比较遥远的一些材料,可以把它融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的能力。同时这里面引入了数学的一些工具:统计,正好也是他们数学本身要学的一个内容。他把数学统计很多的一些东西,在这里再次做了应用,来定量化地对历史的进程进行分析。最终它达到了这样一个程度,这堂课才真正达到了相对深度学习的目标。



这个课刚才有老师说,40分钟的课,一个人讲不了一句。其实不是,在这个环节,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发起来,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一个词,信息的密度。学生的交流开始真的被激发起来之后,他交流的信息的密度,是非常高的,显然是远远超过我们老师自己一个人在那里讲。在这个场合,这40分钟的课程里面,我们会看到,学生他所贡献出来的想法,以及相互辩驳中间所激发出来的新的思维,其实是达到了非常高的信息密度。


这就是我们展示的另外一堂课,借助信息化的工具,以及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可以把一堂主题式的课程,不光是形式上非常生动,同时在学习的深度上,可以达到一个非常深的深度。当把互联网看成是一个来实现教学多种可能性的一个基础和工具的时候,关于教学的想象空间其实就可以更大程度上被打开。通过这堂课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下课后,看似这堂课已经结束了,但是学习其实并没有结束。因为凉水井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网络社团,他们在社团上非常的活跃,每个老师和学生基本上都可以在上面发帖。这堂课结束之后,我们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和老师,把这堂课,比如说黑板上他小组里面总结的一些东西,以及在课堂上的一些感受,写成帖子发在他们的社团上。我看到了很多的帖子下面,都有非常热烈的讨论,学生继续在讨论这个主题。我们看到在互联网上,这堂课没有停止,它继续在推进。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时候,你的学习,你的学习场,学习的场景它已经真的没有界限了。我们说你的教室和学校的围墙,这才叫一个把它拆除之后无缝的对接。它的学习继续在延续,甚至在下面的讨论,包括提交的作业,他们所反馈回来的信息,对下一步的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老师的教学,又提供了很多的非常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可以帮助师生进一步优化下一次的教学。这是互联网带来的最大的价值,就是我们信息交流的方式和反馈的周期,以及交流的深度,都跟传统的有巨大的区别。在这样的层级下,我们的教学确实有越来越大的可以施展的空间了。


最后就是用这句话来总结一下,这个线上线下很多人觉得是中间有一条红线很难去逾越,我们说这条红线其实更多的是在老师的心中。只要你能够拆除心中的红线,资源也好,其他方面也好,其实都不会成为障碍,都会有很多的方式。拆除你心中的这根红线,我们教育的大局面才能去开创。


最后,是想征集更多的人一起来做这个事情。刚才大家看到那个系统,也是我们这个团队自己来开发的,它叫爱米学习云平台,也叫爱米学习云系统。刚才大家看到课里面用到的所有的资源,包括视频的也好,文字也好,一些文本的资源也好,包括所有的习题,在系统里面全部预置好,完全不需要你一线的老师,再来自己去花时间去准备。这个系统目前正在研发,我们想先聚焦在初中数学上。所以想征集更多的老师,如果你的课堂,有基础的设施,比如说有网络,或者说学生已经有终端,我们非常欢迎大家一起来,共同来做这样一个探索。目前因为人手有限,所以我们先集中在爱米初中数学,最后会覆盖到从小学到初中的所有学科。有兴趣参与的初中数学老师可以加微信群:爱米初中数学。


谢谢各位。


本文为新校长传媒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