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资讯 > M50推荐|彭奕轩个展"非永久性的标记"-亚洲当代艺术空间

M50推荐|彭奕轩个展"非永久性的标记"-亚洲当代艺术空间





彭奕轩“非永久性的标记

策划:姜毓芸

地点: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7号楼106室 

开幕:2016. 5. 21  4pm

展期:2016. 5. 21 - 2016. 7. 4


A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荣幸地宣布,我们即将于2016年5月21日举行彭奕轩“非永久性的标记”个展,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7月4日。


彭奕轩出生于1990年,本次个展“非永久性的标记”中,作品取样自艺术家出生以来历年的灾难画面,以一抹即逝的白板笔勾勒其轮廓,交织的影像处在随时消逝的不稳定中,但这些破碎的片段早已聚合成个人影像历史,更成为深植于每个个体的共同经验。


彭奕轩 Peng Yihsuan

鬼影 Ghosting

2015

白板笔、白板 Marker, whiteboard

120x400x11cm


彭奕轩 Peng Yihsuan

鬼影 Ghosting (细节 Detail)

2015

白板笔、白板 Marker, whiteboard

120x400x11cm


90年代普及于大众的白板,其基底随时能归零并具有承载任何影像文本的特性,如同计算机的虚拟画布,有着此世代独有的数码语汇。而白板一般作为过渡性的工具,用来传递大量暂存的信息,与当代影像权力下放的状态不谋而合。当媒体影像的生产变得唾手可得,任何人皆可任意参照及编排图像,经验往往以残缺甚至突如其来的方式建构,这些影像的作用因信息更迭而变的短如掠影。在新闻的叙事机制中,灾难事件的场景再现尤能冲击大众感知,并激发出社会的集体意识。艺术家将自身置于白板的位置,观看不属于自身经验的影像,回溯往年灾难场景并进行挪移,寻觅能投掷自身经验的切入点,岛国的不安定性亦反复在画面中隐隐作痛,但媒介的易逝特质舒缓了如影随形的焦虑。嫁接的影像最终被投影于白板上,如实标记的动作取代了绘画性的编排,抽离后的影像只剩下繁复的线条。彭奕轩像是纪录般的行为过程,将混沌的记忆转化成一种近似大众经验的编程。


彭奕轩 Peng Yihsuan

1997/1999

2016

白板笔、白板 Marker, whiteboard

172.5x157.5x58cm


彭奕轩 Peng Yihsuan

非永久性的标记 Impermanent Marks(细节 Detail)

2016

白板笔、白板 Marker, whiteboard

120x400x11cm


关于艺术家

彭奕轩1990年出生于台湾中坜,2011年毕业于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目前就读于台南艺术大学造形研究所。现工作生活于台南。近年个展包括:“非永久性的标记”(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上海,2016)(即将展览)、“CANVAS”(想贰艺文空间,桃园,2015)、“悠闲的须须”(齁空间,台南,2014)、“希望图像”(台南艺术大学,台南,2013)、“千高台”(台北艺术大学南北画廊,台北,2011)。群展包括:“台北美术奖”(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15)、“Nice life? 台湾德国交流展”(Kunsthochschule Kassel,卡塞尔,2015)、“高雄美术奖”(高雄市立美术馆,高雄,2015)、“分心-南艺大造形所毕展”(空场艺术聚落,台北,2014)、“转档:一种数据图像地理”(TDAIC 数字艺术平台,台北,2014)、“让位 / make place for...”(加力画廊,台南,2013)。2015年入选高雄美术奖、台北美术奖及第三届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



关于A+  Contemporary

“A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于2015年正式成立,坐落上海莫干山路M50园区,初期聚焦中、台、港的创作,未来将朝向区域链接的方式介绍东北亚、东南亚艺术,针对当代性的各个面向提出批判并进行对话,在亚洲当代艺术的进行式中打造一个面向国际发声的平台。

 

艺术在这个当下尚在摸索着前进,正值生命力最蓬勃的时刻,我们放眼当代艺术的光谱以跨领域的路径进行策展、论坛、研究与出版,推广各种不同型态的媒材与形式。站在前线,从当代特性切入分析艺术与外部的关系,更以历史纵深为思考的基础,替艺术的未来提供一个更具包容力与多元性的平台。

 

AContemporary 这个实验性的空间将与艺术家、策展人共同表述一种态度、一种思路,讨论我们应该呈现什么样的面貌,在世界文化的坐标中寻找一个适切的立足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