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教育这盘赌局,你如何下注?中产阶级们~

教育这盘赌局,你如何下注?中产阶级们~

当我们来到美国Mendocino海滨,拿到一本描述海岸上一片特殊水域的宣传册。在首页上显著位置印有这样一则警告:

“永远不要背对大海。”

为什么不能背对大海去饱览内陆小镇的风光?因为有许多不期而致的滔天巨浪很可能在你背对大海时把你卷走。这是给旅行者的救命忠告,对个人也是同理。当你合上双眼无视未来的趋势,转身欣赏内部多姿多彩的景色时,你也许会被变化的旋流卷走。


这些熟悉的画面。。。

宝宝好想动一动啊,宝宝心里有苦说不出啊。我哭吧,爸爸把奶嘴塞我嘴里,还是别哭了。。。

难怪游戏公司盈利性这么好,爸爸抱着嗷嗷待哺的娃在打游戏,有朝不二日娃早忘记了,而是快乐沉迷于打游戏或看肥皂动画片。


砖家们发声了:“从小没有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在应试学习中得不到快乐,只能用打游戏晋级低级快乐来替代了。”


高考延伸的应试体制实际上把学生和爹妈们逼入了赌局,这个赌局开盘的越来越早,已经提早到幼儿园阶段。这个赌局是什么?一边是应试教育,另一边是“素鸡”教育,看你把赌注下在哪一边。

而现在的情况是,绝大多数人把赌注完全押在了应试教育上,竭尽全力成为赢家。在我看来,这样做的风险其实更大,当提早到幼儿园阶段上,风险陡然上升。您想想从3岁到18岁,中间15年变化多大啊,如果赢了,升学可能占了便宜,如果输了,就输的金光。相反,把赌注下在素鸡教育上,适当兼顾应试,即使最后在升学上遭遇一点挫折,素质上的收获确实无人能剥夺的,必将在整个人生中长久发生作用。所以,以素鸡优秀为目标,把应试刷题作为副产品,是最适当的选择。


能否跳出既定规则看问题,恰恰是上等阶层和普通人的分水岭。

 

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比大人强,我从小壹身上看的很清楚,他从34岁开始到现在好奇心一直都很强烈,会问很多无厘头问题(为什么会地震?),其中一大部分甚至是哲学问题,比如(人死了以后会怎么样?),很多我根本无从回答,但是很有趣。爹妈们可能在想其他事情,会说你不要胡思乱想,你要去想有用的事情,胡乱搪塞一番,什么是有用?这种有用功利性很强,对于学生无非就是考试和升学,对于国家无非就是经济利益。现在国人的问题出现在这里,对什么问题都要问有用无用,没用的问题就不要去想。


从做爹妈的那一刻起,苦逼的人生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孩子的教育取决于爹妈的价值观,而不是职业和文化水平。天下爹妈都爱孩子,一切忙碌都直接地或间接地为了孩子,如果你在这样的忙碌中经常能安静片刻,好好和孩子待在一起,去发现、欣赏和鼓励孩子的智力闪光,你的孩子一定也会越来越聪明。当然,要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父母自己的确需要提高。


哲学家怀特海,也是智力活动的大师,如此划分智力发展的阶段:小学是浪漫阶段,中学是精确阶段,大学是综合运用阶段;小学和大学都自由,中学则必须是自由从属于记录。因此无论从年龄的特征来说,还是从教学的顺序来说,中学都是最适合与奠定文理知识基础的阶段,知识的灌输最为密集。

 

孩子的好奇心只要正确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尽其天赋生长得很好,正是素鸡教育的目标。我的筹码循着三方面下注,你的筹码呢?

1

兴趣为王,坚持“素鸡”

 

对于小壹在钢琴、画画表现出来的兴趣,我都不吝溢美之词鼓励他,和他一起学习,小壹经常作为小老师教我学习,至于将来的发展会如何,我完全不予考虑。我的想法是:兴趣为王,快乐成长。目的是培育丰富的审美心灵,而不是训练弹琴或者画画的技能,当然在学习钢琴过程中,会有不开心,动摇,情绪有波动曲折,我都会舞着各种溢美之词鼓励小壹不要放弃,再坚持一点点,再努力一点点,我没想过把小壹培养成钢琴家或者画家,就是一种放任自流,从未特意提出要求和指导。比起我小时候同年龄段,小壹已经强太多太多,我还要求什么呢?

 

我从小被教育说,你要好好读书啊,不然以后找不到好工作。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出,后来美国哲学家杜威加以阐释和发展认为教育就是生长。只要生长的好,教育就是成功的,不应该给生长设定一个功利性目标,例如找到一份好工作,赚取多少钱,这本身就是对生长的压制和扭曲。爹妈肯定会说,不找到好工作怎么糊口养家啊,所以一定要走向社会,所以就要对他能不能适应社会负责任。是的,什么样的孩子能真正在社会上发挥好的作用呢?当然是生长得好的孩子,也就是“素鸡”优秀的人。主动适应社会,而不是被动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摆脱现实的奴役,而不是单纯的适应现实。一个素质优秀的人对于现实不是被动地适应,而是能够做出积极的反应,从而改变现实,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呢?


咱来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基本价值趋向,就是精神价值本身就是价值,你不要问它有什么用,哲学的追问也好,科学的研究也好,本身就体现了人的伟大,是人类高级属性的满足,为什么人的高级属性满足要用低级属性的满足,所谓的有用,物质的效用来衡量呢?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2

能力为先,坚持引导


尤其今天考虑到人工智能的竞争,很多高瞻远瞩的父母开始质疑高考所代表的传统记忆式学习,而倾向于认为:培养孩子坚毅精神BRIT,沟通合作、领导力、影响力的能力更重要,擅长建立人与人联系的能力更重要。

 

“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依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歌德

既然要靠自己,对于个人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至关重要。

 

下面这个故事很流行:一家硅谷公司招来三个实习生,分别是中国人、印度人和美国人。美国实习生只求把事情做完就好,一到下班立马走人。他对一些问题尽管一知半解但也能侃侃而谈,一分钟可以讲完的问题,能讲五分钟。中国实习生很努力,活干得最多最好,但不爱多说话。印度实习生工作做得没有中国实习生精细,但也不差。虽然讲话带有口音,但最爱发问,擅长表达自己。在实习期间,学到东西最多的是中国实习生,但是,最后人们最能记住的是那位印度学生。

3

实践为要,坚持“动手”

最近看到《2017中国留学生美国就业白皮书》指出,74%的中国留学生没有实习经历,而重视实践技能的美国社会,70%的新员工是从实习生中选拔的。没有实习经验,中国学生很难拿到工作offer。2015年获得美国工作签证(H1B)的中国学生只占中国在美国留学总人数的5%,约7,000人。


小壹是画画小达人,画之迷弟,今年六一节,小壹想要一个立式两面画板,黑板和白板各一面,早在他两岁时买过类似的画板,当时买的质量很不好,很快就摇摇晃晃了,这次在某宝上找到了一个质量真心不错的,快递送到了家,小壹回家很开心但看着没装好的画板说:画板还没装好啊。我说:就等你回来装。小壹很认真地打开包装,找到工具和图纸,架着比他又重又高的木板,很快就安装好了,在他扭螺丝的时候我帮他扶了一下木板。

这个动手能力得益于小壹喜爱拼搭乐高,我记得他才4岁时,就开始按照图纸拼乐高,我只帮他找到某个零件,他经常会因为找不到零件,或者拼不好正确的位置,或者想要一次性拼好却要去吃饭或者睡觉了而嚎啕大哭,我不会第一时间扑出去帮他,而是由他哭上一会,虽然少量时候我也会控制不住脾气而指责他,想想完全没必要。到了5岁,这种嚎啕大会越来越少,现在6岁已经没有嚎啕大哭,基本上不需要我帮忙找零件,一次性拼不好会放一放再拼,更进一步的是,原来按照图纸拼好的乐高还会重新组合成其他形式(图纸上没有的)。

比起同龄孩子,小壹动手能力算是强的,你知道吗?小壹幼儿园读小班时那会3岁多吧,老师还因为小壹用不好剪刀而跟小壹说你的动手能力不好。自从老师说了那次之后,我会把剪刀摆在小壹轻松可以拿到的地方,有的爹妈会担心才3岁的小孩别剪疼了自己,剪坏了家里东西。


小壹在家不是剪纸,拼搭,就是在看书,小壹也会用手机,试着用手机打拼音发微信(拼音学好了总想练练手,嘿嘿),还有用iphone Siri功能英语和西班牙语对话,用手机拍各种抽象照片。


现在看到不少孩子动手能力很弱,得到轻而易举,懒洋洋地只会看手机和平板电脑。在新加坡的时候,有人咨询留学事宜,我把大学申请官网链接发过去,里面申请的步骤、材料、要求和费用一目了然,申请人仍然坚持用留学中介申请,就图省事,中国学生从小被父母包办大小事务,结果只会考试和打游戏!


友情提醒:随着孩子越来越大,筹码越来越少,谨慎下注!


小壹的抽象照片分享:



小壹,7周岁,小学一年级,有点害羞的小男生。喜爱阅读英语/中文/西班牙语各类绘本的小壹倾心推出《壹读十万个为什么》英文系列,喜爱手工制作的小壹自行完成音频的录音和编辑。小壹还有什么特长呢?滑冰、画画、钢琴和围棋,是个兴趣广泛的小朋友。

小壹,是一个普通的7岁男孩,我也是一个普通的妈妈,与别的爱自己孩子的妈妈没有什么两样。在写这些文字以后,小壹也仍然是一个普通的7岁男孩,不会因为这些文字而变得特别。这是一个普通的妈妈为她所爱的儿子写的文字。

爱,这一个理由已经足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