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上学记|教鞭的故事

上学记|教鞭的故事

教鞭的故事



如果问起我们这一代人上学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我想“教鞭”可说是留给每个人刀刻般的印象。

教鞭怎么起源的我没考证,但古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戒尺”我们却是常常听说。不少伟大的人物都尝到过戒尺的滋味。曾读到一个故事说的是,“少年邹韬奋在父亲面前背《孟子见梁惠王》,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一想不起来就要挨一下打,半本书背下来,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陪在一旁的母亲还要哭着说‘打得好’”。这样的“创伤记忆”,不会只是一两位古时少年学子的求学经历。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博学而又极为严厉的人,在他的“三味书屋”里,有戒尺,还有罚跪的规则,但是都不常用。


“戒尺”这个名字起得好,“戒”是警戒,惩戒;“尺”是尺度,标准,这些正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我想,教鞭的出现跟“戒尺”密切相关。只不过,我觉得教鞭的作用首先是辅助教师的教学,其次才是对学生的警戒作用。只不过,在我们的记忆中,教鞭的警戒和惩罚给我们留下了太深刻的记忆罢了。

回想我们上学时,每个班的讲桌上少不了的就是粉笔、黑板擦和教鞭了。所谓的教鞭,也就是一根长约1米多、直径2-3公分的长条小木棍。每到上课铃响,老师走向讲台,首先要拿起教鞭在讲桌上“啪啪啪”敲几下,“惊堂木”一般,原本闹哄哄的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于是,老师就开始了上课。


当我们学习生字词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板好书,于是再次拿起教鞭,像魔杖一样,我们就根据老师做出的教鞭“语言”大声读起来——教鞭在一个字的下面点一下,我们就读一遍,再点一下,我们就再读一遍。如果在一个词语的下面用教鞭一划,我们就知道要读这个词语了,一个长长的句子也是这样。这无声的指挥棒,奏出了课堂上最美妙的音符。此时的教鞭是那么神奇、那么可亲!


而当我们违反纪律或者犯了错误,闯了大祸,那教鞭的威力会让我们胆战心惊。此时,老师就会拿起教鞭,或是猛敲讲桌,啪啪作响,声震屋瓦,我们吓得噤若寒蝉,低头不语,大气不敢出,头也不敢抬,生怕被老师盯上!或是老师让犯错的学生走上讲台,用教鞭指着一顿狠狠批评,或者直接教鞭落身,打的学生捂头捂腚,上蹿下跳,闪躲腾挪。


记得好像是五年级的时候,寒假结束开学,第一堂课就是上交寒假作业。那时的我们玩性大,好多作业都是在开学前几天或者开学前一晚做的,自然有写不完的。作业一上交,没完成作业的当然“怀里揣了小兔子”,老师随意一翻看,挑拣出没完成的或者写的潦草的,点着名字站成一排,挨个挨批。记得我的同桌就被老师一教鞭狠抽到胳膊上,吓得我们心都差点停止跳动。虽然穿着棉袄,但我的同桌疼的脸扭曲了一下,捂着胳膊逃出了教室。


我们老师要求教室里不能没有教鞭。为此,还专门安排我们轮流准备教鞭,并且要求教鞭不能太细,不能不直,材料最好是荆条的,或者槐树条、杨树条,不要梧桐条的,不经摔。


虽然那时学校里经常出现老师体罚学生的事情,但家校关系却并不像今天这么紧张。我觉得主要还是社会环境和认识问题。当时的社会和家长都认为,“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长在把孩子交给学校的时候,大多数人会说“自己的孩子该打就打,绝对不会说二话”。社会对严厉的、体罚学生的教师还是比较认可的,评价基本没有多少负面的。


时移世易。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速,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逐步普及,木质的教鞭逐步走出了课堂,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教鞭、激光教鞭。


同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们法制观念的提升,教育立法越来越严密,“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已经入法入规,教师如果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就是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可被追究法律责任。

如今,家庭独生子女居多,父母溺爱有加。许多时候老师面对一些问题孩子,既说不得,更打不得,长此以往,我不敢预测多年以后会发生什么后果。我依然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老师们手中虽然没有了教鞭,但心中不能没有一把戒尺——教育不能没有“惩戒”;惩戒不能没有“尺度”。



往期精彩回顾

踏寻红色印记  共筑时代梦想

感谢你给我的光荣,尧水小学从教38年的老教师退休了,值得敬佩

厉害了,寿光这位老师!她凭借沙画表演登上央视舞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