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前沿探索|信息技术要符合最终用户(老师与学生)的预期与需求

前沿探索|信息技术要符合最终用户(老师与学生)的预期与需求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学校的设施设备,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现今的教育需要,更要应对未来的发展需求。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严峻挑战,教师转型也拥有了新机遇,把握好方向,你依然可以是专业的“未来老师”!

技术在这个时代,是每个校园中每个建筑物都会具备的属性,小到无线网络,学校要提前预估可能存在的障碍并制定多种渠道的解决方案,为校园每个空间适配无线网络以及光纤网络覆盖。整个校园进行了网络更新,以适应十年后的教学环境,如果学生拥有最新的技术,但体验速度很慢的应用程序,那么就会出现问题,他们不得不反复尝试。即使系统能够提供超过千兆的吞吐量,如果它不能解决连接的延迟问题,学生也不会得到最佳的体验。


  校园里有很多人数众多的地方,比如演讲教室,学生中心,演出场馆和体育场馆。从笔记本电脑到平板电脑,再到智能手机,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打印机……教师和学生将他们全部带到校园。因此,学校管理人员必须解决这些设备的多变性,以确保学生在性能方面获得最佳的体验。


  校园必须优先考虑用户体验,记住学生在校园是为了学习。因此,图书馆和教室等空间在使用上应该得到高度重视。与那些试图完成与教育有关的学习任务的学生享有同样的网络带宽。因此,我们必须将这些学习之外的需求集中在网络边缘,并确保网络其他部分的数据流量可以合理分布到各个终端。


  随着「更多基于IP」的视频监控设备的应用,它们不再需要独立网络,还必须解决的一个新问题是「网络的未来融合」

深度融合下课堂教学的结构性变革。归纳为:其一,“深度融合”的目的是使传统教学发生“结构性变革”;其二,“结构性变革”体现在传统课堂各构成要素在信息技术的融入下发生重大解构与重组;其三,“结构性变革”主要体现在师生角色、教学方式、教学工具、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时空等方面。


  课堂教学信息化实践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解决传统课堂老问题。教学信息化真的能够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决传统问题,成为选择指标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第二,抓住教学信息化实质。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图片、音视频、电子教材、电子书包、微信、微课、微视频、雨课堂、蓝墨云、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催生出的这些新事物,无不深刻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理念与行为,应用信息技术在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解决传统问题以及提高教学效率中的适切性与有效性。


  第三,关注教学活动全过程。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现代课堂,在时间序列上教学活动都呈现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明显阶段。在互联网、大数据、教育云以及各类资源共享平台的依托与信息技术的融入下,课堂教学在时空上得以向前、向后拓展与延伸。课前阶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设计,特别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前瞻思考;静态上信息技术的准备状态,如教学平台的搭建、教学资源的有用性及可获得性等;动态上课前教学活动的开展,如学生自主学习等。在课后延伸阶段,重点关注课外教学活动的完成情况、学生评课和教学反思等。


  第四,综合考量教学各要素。课堂教学基本要素有师生、教学内容(教科书、教学大纲等)、教学工具、时空等。为了便于研究分析,人们对这些基本要素进行多角度排列组合,从而形成一个个结构要件,如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特别关注其是否实现或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1+1>2”的效果。

教师为何转型,最根本的原因是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取向的教学可能会被技术所取代。如果教师只是知识的代言人,那我们完全可以采用慕课的方式,找全世界最优秀的文学家教语文、最优秀的数学家教数学,最优秀的物理学家教物理、最优秀的历史学家教历史……哪怕有人会说,这些专家不一定擅长教学。那我们也可以集中最优质的资源进行教学技能培训,或是在同类型专家中寻找一个既有渊博知识又有教学能力的人,这些想必都不是难事。


  在互联网时代,谁学得更快,谁就是老师。过去,教师作为年长者,凭借年龄优势在特定的文化系统中通过学习和日积月累的经验,比年轻者知道得更多。今天,年轻者通过网络或其他技术手段,有可能比年长者知道的更早、更快、更全面。实际上,相对呈指数增长的海量知识而言,“专家”和“新手”之间的距离被不断缩小,后来居上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常态。谁学得更快,谁就是老师。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就是力量”将被改写。在互联网时代,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所有可以公开的知识,每个人能获取到的知识都是一样的,不存在明显差异,如何发现知识、精选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加重要。知识将不再是唯一的力量,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力量,创造力、想象力、价值观、个人品质等将重获生机,在教育中拥有与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

AR技术是虚拟现实(VR)技术的延伸」,该技术在1990年提出,是一种实时地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视频、3D模型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它主要有三个特征:「3D物体真实再现;连接物理与虚拟世界;实时交互」。


  AR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特点 ⬇


  「探究式教育理念」:从表现形式上吸引小朋友参与到教学中,提升对事物的兴趣,从而以互动的方式探查、研究更深层次的内容。


  「多种媒体方式表现力更强」:融入增强现实技术后,以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表现教学内容,更真观更易懂。


  「全新互动体验」:增强现实特有的互动体验,让小朋友用眼看、用耳听、动手做、用脑想,真正实现多元化教育。


  AR在教育领域中应用形式 ⬇

  随着AR技术的的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无穷潜力也逐渐被发掘,国内也先后出现过比较典型的产品,下面来看看一些具体的应用实例。


  AR卡牌。AR卡牌的应用形式是最简单的一种。就是通过先进的AR技术让平面图片或卡牌“立体动起来”。用户只需要下载相应的专用软件,利用使用移动设备扫描AR卡,即可出现角色的立体图像。


  AR书籍。AR书籍可以说是AR卡牌的升级,卡牌之间没有联系,扫描卡牌出现的内容也比较单调,而书籍所包含的内容就可以很丰富,比如一段奇妙的旅程,一个精彩的过程。


AR书籍其实就是多张卡牌的一个集合,但其包含的内容多,相互之间的关系密切,有故事有情节,就是一部身临其境的小说,还可以包含多种互动小游戏,比如趣味问答,现场挖宝等。读书不再是单纯的用眼睛去看文字,而是犹如亲身体验一般,这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AR游戏。AR游戏现在很多,但都以娱乐为主,但试想一下,如果能将游戏与教育结合起来,当你玩了一局游戏之后,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寓教于乐的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新信息技术与孩子立生之本


中小学阶段的信息课还停留在教学生开机、关机、文档处理等基本应用,但是现在这些已经过时了。


针对一些老师和家长担心孩子过多使用电脑容易沉迷游戏的问题,专家们表示,从“玩游戏”到“玩编程”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从“阿尔法狗”引发全世界对未来的无限畅想之后,人们对信息化的趋势大多是认同的,但是信息教育应该怎么做,确实是国内外教育家们一直探讨的问题。


  不同年龄的孩子,不同天赋的孩子,不同基础的孩子,课程应该如何设置都有讲究。


  用分层式教学的方法,对基础薄弱的孩子,可以选择以考试为目标进行学习;对于基础一般,又不愿意只学基础知识的孩子,可以用项目带学习的方法,掌握更多实用技能;对于那些有基础、有兴趣的孩子,则为他们提供语言编程等课程,帮助他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友情链接